科技界近日因埃隆·馬斯克的一項新構想掀起熱議。這位同時掌舵特斯拉與SpaceX的商業領袖在社交平臺透露,其主導的開源知識平臺Grokipedia未來將升級為“星際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Galactica),旨在構建一個涵蓋文字、圖像、音頻及視頻的全維度知識庫,成為人類文明的數字化方舟。
據馬斯克介紹,該項目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但已確立清晰發展路徑。他特別強調,這一平臺將突破傳統百科全書的形態限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知識的動態更新與跨語言傳播。為加速項目落地,馬斯克公開招募全球開發者加入xAI團隊,共同打造這個被形容為“數字時代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超級工程。
最具顛覆性的設想在于知識存儲方式的革新。馬斯克提出將百科全書的完整副本以激光蝕刻技術刻錄于特殊合金板材,通過SpaceX的星際運輸系統分批發射至月球、火星及更遙遠的深空天體。這種“宇宙級備份”方案旨在確保人類文明即便遭遇地球級災難,關鍵知識仍能通過太空載體永久存續。
該計劃立即引發學術界與科技圈的連鎖反應。語言學家關注其多模態知識呈現對跨文化傳播的革新,天文學家則討論太空存儲設施的軌道選址與輻射防護方案。更有倫理學者提出警示,認為這種“知識殖民”可能引發宇宙文明間的意外沖突。
作為項目核心推動者,馬斯克在技術路線圖中還埋藏了更宏大的野心。據內部文件顯示,星際百科全書將與SpaceX的星鏈網絡深度整合,未來探險者可在火星表面直接調用地球知識庫,而地球用戶也能實時獲取其他星球的科研數據。這種雙向知識流被視為構建星際文明的基礎設施。
盡管項目面臨技術可行性、資金規模及國際協作等重重挑戰,但馬斯克團隊已啟動多項關鍵技術攻關。其中包括耐極端環境存儲介質的研發、跨星域數據傳輸協議的制定,以及人工智能驅動的知識自動分類系統。有消息稱,首個測試版本或將在五年內完成地球軌道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