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發布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機械、汽車、電力裝備、輕工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十大行業穩增長方案,這些行業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七成。其中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其零部件環節的發展質量直接影響產業鏈競爭力。國家稅務總局寧波前灣新區稅務局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當地汽車零部件企業普遍存在兩類典型稅務風險。
以M公司為例,這家主營汽車燈具研發的企業長期為國內龍頭車企供貨。稅務部門專項篩查發現,該公司2023年存貨周轉天數達358.52天,2024年上半年增至461.07天,遠超行業平均120天的水平。進一步核查顯示,M公司因進口核心原材料(占存貨40%)和主機廠備貨要求,導致庫存積壓嚴重。為緩解資金壓力,該公司采取"收款才確認收入"的異常操作,2023年底至2024年上半年累計延遲確認收入5022.55萬元。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和國稅函〔2008〕875號文件規定,企業應在商品控制權轉移時確認收入,而非以收款為唯一依據。稅務部門指出,M公司行為違反權責發生制原則,經輔導后該公司已補繳稅款并調整收入確認流程。專家提醒,汽車零部件企業需特別注意生產周期與收入確認時點的匹配,避免因資金壓力改變合規操作。
另一典型案例涉及N公司,這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企業因質保要求預提質量保證金。稅務部門核查發現,該公司2022-2023年累計預提保證金2.05億元均未實際發生,卻未在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時作納稅調增,導致少繳稅款4120.38萬元。N公司財務負責人承認,對稅法"實際發生"原則理解存在偏差,誤將會計準則的預提處理直接用于稅務申報。
企業所得稅法明確規定,稅前扣除項目必須與收入直接相關且實際發生。稅務部門提醒,預提但未實際支出的費用(如質量保證金、售后服務費等),應在年度申報時調增應納稅所得額。汽車零部件企業需建立稅會差異臺賬,重點關注"預提未發生"等情形,避免因處理不當引發涉稅風險。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1-8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05.1萬輛和2112.8萬輛,同比增長12.7%和12.6%。隨著產業規模擴大,汽車零部件企業呈現生產周期緊密、成本核算復雜、客戶集中度高等特點。稅務部門建議,相關企業應定期對照稅法要求梳理財務流程,特別是涉及收入確認、費用扣除等關鍵環節,確保稅務處理與業務實質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