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權威媒體報道,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楊振寧先生不僅是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更是一位在科學領域留下深刻印記的杰出人物。
楊振寧于1922年在安徽合肥出生,少年時期便隨父母遷居清華園,在這里度過了八年的時光。他的學術生涯起步于西南聯合大學,在吳大猷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題為《群論與多原子分子的振動》的畢業論文,并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后,他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深造,師從王竹溪先生,于1944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945年,楊振寧作為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留學,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48年,他以論文《論核反應和符合測量中的角分布》獲得博士學位,導師是著名物理學家泰勒教授。畢業后,他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并與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交往密切,深受其影響。1949年,在費米和泰勒的推薦下,楊振寧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啟了輝煌的學術生涯。
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期間,楊振寧與米爾斯共同提出了“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即后來被廣泛稱頌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這一理論被認為是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之后規范場論的最重要發展,奠定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并深刻影響了當代數學的發展。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思想,并設計了實驗檢驗方案。這一革命性觀念很快被吳健雄等人的實驗證實,兩人因此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
楊振寧的學術成就不僅限于理論物理。1967年,他發現了一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即“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統計物理和低維量子理論研究的新方向,并促成了量子群這一數學新領域的興起。
盡管身居海外多年,楊振寧始終心系祖國。1971年,中美關系剛有解凍跡象,他便寫信給父親表達回國探親的意愿,并獲得批準。回國后,他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積極推動中美學術交流,被譽為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梁的第一人。此后數十年,他為中國科技交流和進步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幫助國內高校設立基礎科學研究機構、擔任亞太物理學會首任主席等。
1997年,清華大學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應邀擔任名譽主任。2009年,高等研究中心更名為高等研究院。楊振寧于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親自募集資金創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基金會,用于人才引進和學科建設。回到清華后,他以八十多歲高齡繼續從事一線教學科研工作,為清華大一學生講授“普通物理”課程,推動清華大學冷原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密碼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1年,他將珍藏的2000余件圖書、文章手稿、影像資料和藝術品捐贈給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資料室”。同年9月,他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上,發表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講話,深情追憶摯友鄧稼先。
楊振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的學術成就包括“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和“楊-巴克斯特方程”等,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日本學士院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或名譽院士,獲頒國內外20余所知名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并榮獲拉姆福德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富蘭克林獎章等多項榮譽。
楊振寧的一生跨越兩個世紀,連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他的治學態度和人生態度可以用“寧拙毋巧,寧樸毋華”來概括。他將自己的人生比喻為“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世界舞臺,最終歸根故土。正如他鐘愛的杜甫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