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理論物理學界痛失巨擘——楊振寧教授于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曾改寫現代物理學版圖的科學家,用跨越世紀的生命歷程書寫了科學與家國的雙重傳奇。
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楊振寧,16歲考入西南聯大開啟學術征程,23歲獲得清華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后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他先后執教于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的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成為國際理論物理研究重鎮。1986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期間,他持續推動兩岸學術交流。
1957年與李政道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突破,源于他們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這項顛覆傳統認知的發現,不僅重構了粒子物理學的理論框架,更讓華人科學家首次站上世界科學巔峰。而早在1954年,他與羅伯特·米爾斯構建的規范場理論,已為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定數學基石,相關數學難題至今仍是克雷數學研究所百萬美元懸賞項目。
楊振寧的學術貢獻遠不止于此。1967年發現的楊-巴克斯特方程,為解決多體量子系統問題提供關鍵工具,其影響滲透至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等多個領域。這些理論成果與他在微分幾何、統計物理等方向的開拓性工作,共同構筑起現代理論物理的基石。
對祖國科學事業的牽掛貫穿楊振寧后半生。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他多次回國講學,將規范場論等前沿理論系統引入中國。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創立時,正是他力主設立計算機軟件專業,開啟中國計算機教育現代化進程。圖靈獎得主姚期智的歸國之路,亦源于與楊振寧的深度交流——2004年在楊先生推薦下,姚期智放棄普林斯頓終身教職全職任教清華,隨后創立的"清華姚班"已成為全球計算機精英的搖籃。
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發展歷程中,楊振寧始終扮演著靈魂人物的角色。他不僅親自募集資金設立教育交流基金,資助近百名學者赴美進修,更通過學術網絡吸引林家翹等國際大師加盟。2017年,他與姚期智同時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院士,創下學部歷史先例。談及回歸抉擇時,楊振寧曾引用摯友熊秉明的話:"你身體里循環著父親的血液,更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這位百歲學者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令人動容。2004年他堅持為清華物理系新生講授普通物理課,將復雜理論轉化為生動課堂。據清華校友回憶,楊先生備課極為嚴謹,板書工整如印刷體,課后常與學生圍坐討論至深夜。他設立的"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持續運作至今,培養出的學者群體已成為中國科技界的中堅力量。
姚期智教授在回憶與楊振寧的交往時透露,11歲得知楊李獲獎的經歷促使他報考臺大物理系。"與楊先生見面后,他談及中國科技發展的愿景,那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讓我堅定了歸國決心。"這種科學精神的傳承,在"清華姚班"畢業生遍布全球頂尖科技公司的現實中得到印證。
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到科技崛起的新時代,楊振寧用百年人生詮釋了科學家的人文情懷。當他在清華園最后一次講授普通物理課時,黑板上的公式與窗外盛放的玉蘭共同見證著:真正的科學巨匠,既是理論星空的探索者,更是文明火種的傳遞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