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字化浪潮中,芯片早已成為驅動社會運轉的核心部件。從個人智能設備到國家戰略設施,從數據中心到工業控制系統,這枚指甲蓋大小的硅片承載著數十億晶體管的精密運算,更凝聚著中國科技工作者突破技術封鎖、實現自主創新的壯志豪情。中國電子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竇強在《做客央廣網》節目中,深度解析了中國芯片產業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歷程。
“十年前我們還在為‘有沒有’的問題焦灼,如今重點已轉向‘好不好’的突破。”竇強用電力行業舉例,飛騰團隊與華電集團歷時兩年研發的國產DCS系統,已實現火電、水電、風電全領域覆蓋。這款2019年首次應用于火電站的芯片,如今在五大發電集團裝機量突破30萬顆,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部件。在軌道交通、金融支付等領域,國產芯片市場占有率更超過80%,構建起自主可控的技術護城河。
突破“卡脖子”技術絕非坦途。竇強回憶首款通用CPU研發時,團隊在無經驗可循的困境下,連續兩個多月每天僅睡3-4小時。“有次吃飯時突然想到解決方案,全組人立刻放下碗筷投入驗證。”這種近乎癡狂的投入,最終換來屏幕上跳出的“Hello World”字樣——這枚后來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芯片,標志著中國在通用處理器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好用”的芯片需要構建完整生態。竇強指出,性能指標達標僅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與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的深度適配。就像建造高樓不能僅靠鋼筋,還需水電管網的協同支撐。目前飛騰正聯合2000余家生態伙伴,在政務、工業、金融等領域打造全棧解決方案,讓用戶從“能用”轉向“愛用”。
面對人工智能革命,芯片產業迎來新機遇。竇強認為,DeepSeek等大模型的崛起印證了算法與算力融合的可行性。“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和數據資源,若能走出算法優化與芯片架構協同的創新路徑,就能掌握AI發展的主動權。”他透露,飛騰已啟動新一代AI芯片研發,重點提升異構計算和能效比,為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場景提供算力支撐。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關鍵領域到民生應用,中國芯片產業正經歷著質變。竇強團隊最新研發的嵌入式芯片,已在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實現百萬級裝機;面向政務云的服務器芯片,性能較前代提升3倍。這些突破背后,是數萬名科研人員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當看到自己的芯片支撐起北斗導航、高鐵控制等國之重器時,那種成就感遠超任何獎項。”竇強說。
當前,中國芯片設計能力已躋身全球第二梯隊,制造工藝正突破14納米關鍵節點。但竇強清醒認識到,在EDA工具、先進封裝等領域仍存在短板。“科技競爭如同馬拉松,既需要短跑沖刺的爆發力,更要保持長期奔跑的耐力。”他透露,飛騰正在籌建聯合創新中心,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構建自主技術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