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上,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王闖分享了關于機器人行業發展的前沿觀察。他指出,當前機器人技術的迭代速度遠超行業預期,僅用一年時間便突破了此前預計需要三至五年才能解決的技術瓶頸。
王闖以人形機器人的演進為例說明技術突破: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參展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大多僅能靜態展示,行走穩定性存在明顯缺陷;而今年同類產品已能流暢完成復雜舞蹈動作,甚至實現多臺協同表演。這種跨越式發展不僅體現在運動能力上,更反映在AI技術對研發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通過具身智能加速技術,雙足機器人行走訓練周期從數月縮短至兩周,舞蹈動作學習時間從1-2個月壓縮至兩三天。
在商業化路徑方面,智元機器人采取"由簡入繁"的漸進策略。王闖透露,公司已確定八大可落地場景,其中工廠料箱轉運、文娛商演、講解接待成為首批突破方向。今年7月,智元機器人在制造業場景中實現每小時搬運167個箱子的作業效率,達到人類工人的70%,有效緩解了年輕勞動力不愿從事重復性搬運工作的難題。這種"人機協作"模式而非替代策略,成為技術落地的關鍵原則。
針對機器人形態的未來演進,王闖提出"輪足共生"的判斷。他分析指出,雙足機器人因能無縫適配人類基礎設施(如臺階、公共交通工具),當保有量突破百萬臺時將成為城市常見設備,并像汽車產業一樣形成大中小型的產品矩陣。而輪式機器人在平整地面場景中具有不可替代優勢,以工廠作業為例,其在負載能力、續航時長、噪音控制等方面均優于足式機器人,這種差異化定位將推動兩類產品長期共存。
在技術賦能層面,王闖強調AI對機器人研發的提效作用。他舉例說明,通過多模態大模型與操作類模型的結合,機器人已能實現"掃碼取物"等復雜任務——用戶掃碼后,機器人可自主完成取件、運輸、交付的全流程,該功能將于今年11月正式上線。這種技術突破不僅提升效率,更創造了新的服務模式。
面對技術普及可能帶來的數字鴻溝問題,王闖提出"分層供給"解決方案。他以智能手機發展史為鑒,強調機器人產業需同時布局高端與平價市場。在養老場景中,智元計劃推出不同價位段的養老機器人,確保基礎款產品既能滿足功能需求,又具備價格親和力,讓技術紅利覆蓋更廣泛人群。這種產品策略旨在避免技術壟斷導致的社會分化,促進技術普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