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浪潮加速向核心技術領域推進之際,行業對兼具底層技術掌控力與跨領域系統思維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愈發迫切。近日,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熊璐教授正式接受某企業邀請,以首席科學家(CSO)身份投身產業實踐,完成從高校科研管理者到企業技術領軍者的身份轉變。

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熊璐教授長期深耕智能駕駛控制與新能源系統集成領域,其主持的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為行業技術突破提供了關鍵理論支撐。此次職業轉型并非簡單的崗位變動,而是標志著以高校為代表的國家科研力量與產業資本、市場需求的深度融合。通過引入具備頂層設計能力的科學家團隊,企業得以在自動駕駛算法優化、車規級芯片協同開發等核心環節實現技術躍遷。
據行業分析,當前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競爭已從單一功能比拼轉向系統能力較量,企業需要能夠打通感知、決策、執行全鏈條的技術帶頭人。熊璐教授的加盟恰逢其時,其帶領的跨學科團隊將重點攻關智駕系統與三電系統的深度耦合難題,通過軟硬件協同設計提升整車能效與安全性。這種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為破解我國汽車產業“卡脖子”技術提供了新路徑。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人才流動背后折射出我國科技創新生態的積極變化。隨著新型舉國體制的完善,科研人員既能保持學術研究的深度,又能通過產業實踐驗證技術可行性,形成“理論-技術-產品”的閉環創新鏈條。這種雙向賦能機制,正在加速推動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