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數據科學》期刊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引發了公眾對隱私安全的關注。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下屬的KASTEL信息安全與可靠性研究所團隊發現,現有環境中的Wi-Fi信號可能成為新型身份識別工具,攻擊者無需特殊設備即可通過分析無線電波變化追蹤特定個體。
該技術原理基于對Wi-Fi信號傳播特性的被動監測。當人體在無線信號覆蓋范圍內移動時,會引發電磁波反射、折射等物理變化,這些細微波動經算法處理后,可形成具有身份辨識度的特征模型。研究團隊強調,此過程完全依賴環境中已部署的Wi-Fi網絡,攻擊者無需主動發射信號或植入硬件設備。
實驗數據顯示,即便目標對象未攜帶任何電子設備,甚至處于完全斷電狀態,系統仍能通過人體對無線信號的物理干擾完成身份識別。這種"非接觸式"追蹤方式突破了傳統監控手段對設備依賴的局限,在隱私保護領域引發新一輪技術倫理討論。
追溯技術發展脈絡,此類基于無線信號的人體特征識別研究已持續多年。英國科研團隊曾利用毫米波技術實現衣物穿透式人體成像,而美國加州大學則開發出通過步態特征進行身份驗證的Wi-Fi系統。這些技術突破不斷刷新公眾對無線通信安全邊界的認知。
隨著物聯網設備普及,城市空間中無線信號密度呈指數級增長。研究人員指出,當前商用Wi-Fi路由器的信號穿透能力已足夠支持基礎版人體識別功能,這為隱私保護技術提出了全新挑戰。如何在保障通信便利的同時構建有效的信號安全防護體系,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