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商業智能(BI)領域,一家名為帆軟的公司以獨特的發展路徑引發關注。這家成立近二十年的企業,不僅連續八年占據中國BI市場占有率榜首,更以“永不上市,利潤共享”的理念,在資本狂潮中走出一條反常規的道路。其服務客戶超過3.6萬家,其中359家為世界500強企業,卻始終拒絕融資擴張,將“讓員工靠自己買得起房”寫入企業使命。
創始人薛愛華與CEO陳炎的創業故事始于南京大學。2006年,還是研究生的陳炎通過校內論壇加入創始團隊,在居民樓里開啟了創業生涯。初期團隊僅湊出3萬元注冊資金,剩余12萬元靠客戶預付款補足。最艱難時,公司賬戶只剩2900元,成員白天跑客戶、晚上寫代碼,在黑暗的辦公環境中摸索前行。2010年營收突破400萬元后,團隊將總部遷至無錫,理由直白卻有力:“在南京買不起房,在無錫要讓員工工作三四年就能付首付。”
帆軟的核心產品FineReport誕生于對本土化需求的洞察。針對中國式復雜報表的展示與填報痛點,團隊開發出這款工具,逐步構建起覆蓋數據填報、處理到可視化分析的全產品線。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其業務延伸至數據分析平臺FineBI、可視化工具FineVis等領域,2021年營收突破11.4億元,成為首家營收超10億元的本土BI廠商。目前海外營收也已突破1億元,服務觸達全球市場。
在業務拓展過程中,帆軟曾經歷戰略搖擺。2012年全球SaaS熱潮興起時,團隊因被貼上“傳統軟件”標簽而焦慮,嘗試開發數據挖掘產品卻因脫離客戶需求折戟。2015年推出的零代碼平臺簡道云,則通過“掃街掃樓”捕捉中小企業需求,以拖拽式應用搭建功能迅速打開市場。如今簡道云以33%市占率領跑中國零代碼市場,蒙牛、國家管網等企業均是其客戶,成為帆軟第二增長極。
“利潤共享”是帆軟最鮮明的文化標簽。公司通過“共利金”制度讓10%員工持股,每年拿出部分利潤對突出貢獻者進行二次分配。2022年營收增長18%時,核心團隊主動追加千萬分紅,CEO陳炎當年年終獎僅10萬元。這種分配機制源于華為“獲取分享制”的啟發,卻更強調“事先約定,按勞分配”。在帆軟,所有員工可查看公司收入數據,獎金分配透明公開,甚至“難啃的項目”獎金在一開始就標明價格,內部競爭完全以業績說話。
平等文化滲透在組織每個角落。員工互稱“同學”,創始人與普通員工同坐開放式工位,陳炎出差住經濟型酒店、見客戶乘地鐵。2017年設立的匿名論壇“同事吧”,允許員工批評公司流程制度,甚至直接“懟”CEO。面對質疑,陳炎選擇用行動回應:“要求下屬攀登高峰時,別忘了他們正在你搭建的臺階上喘息。”這種管理智慧,讓帆軟在拒絕996、不追求規模擴張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組織活力。
帆軟的數字化實踐與其產品深度融合。從戰略目標管理到利潤分配,全流程依托自有BI系統實現數據驅動。每周都有規模遠超帆軟的企業前來交流數字化經驗,這些客戶或許不曾想到,這家不上市、不擴張的公司,正以“不坑客戶”的樸素信念,為中國企業提供另一種生長范本。在資本狂歡的時代,帆軟選擇用產品力和文化力構筑護城河,證明商業成功未必需要遵循既定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