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慶長假收官,一次性旅游用品市場迎來消費熱潮。從酒店床單到便攜內衣,這類產品的衛生屬性與便捷性正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十一”假期期間一次性用品搜索量同比增長137%,其中旅行場景相關產品占比超六成。
在太原某中學就讀的高二學生小周,書包里常年備著獨立包裝的一次性內褲。“住校期間時間緊張,這種即拆即用的產品既衛生又省時。”其母親王女士表示,女兒每月消耗約15條一次性內褲,主要選購均價3-5元的母嬰線產品。同樣依賴這類產品的還有頻繁出差的金融從業者張先生,他坦言:“出差三天帶三條一次性內褲,行李重量能減少三分之一。”
社交平臺調研顯示,72%的年輕消費者將“衛生保障”列為購買一次性用品的首要因素。在小紅書平臺,#一次性用品測評#話題瀏覽量突破2.3億次,其中高頻提及的使用場景包括:差旅住宿(68%)、生理期護理(45%)、產后護理(32%)以及運動健身(27%)。價格優勢成為重要推動力,主流產品單價集中在2-10元區間,某品牌推出的“7日旅行套裝”包含內褲、襪子、毛巾等7件產品,售價僅39.9元。
市場觀察人士指出,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升級呈現三大特征:首先是場景延伸,從最初的餐飲用具擴展到個人護理、家居清潔等領域;其次是材質革新,全棉水刺無紡布、植物纖維等環保材料應用率提升至41%;第三是功能細分,針對敏感肌人群的滅菌型產品、適合長途飛行的壓縮型毛巾等創新品類不斷涌現。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一次性洗臉巾銷量同比增長215%,一次性浴巾復購率達38%。
然而市場快速擴張的同時,質量隱患逐漸顯現。今年8月,某網紅品牌一次性內褲被檢出熒光劑超標,引發消費者對代工模式的質量管控擔憂。從事日化行業12年的質量監管員李女士透露:“部分代工廠為壓縮成本,采用回收料或未滅菌原料,這類產品細菌含量可能超標百倍。”
針對消費痛點,頭部企業開始構建質量追溯體系。某上市公司推出的“透明工廠”項目,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原料采購、生產加工、物流運輸全流程可視化,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產品檢測報告。行業分析師陳明認為:“隨著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他們對產品安全性的關注度較上一代提升27個百分點,這倒逼企業必須建立更嚴格的質量管控標準。”
第三方機構預測顯示,2024年中國一次性衛生用品市場規模達1296億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1700億元。其中個人護理類占比將從目前的58%提升至65%,而酒店、航空等商用場景的需求增速將達年均19%。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對環保屬性的關注度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可降解材料產品市場份額預計在2026年超過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