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針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啟動公開征求意見程序,此舉旨在全面規范車門把手產品性能,大幅提升其安全水平。該標準的擬定,引發了汽車行業廣泛關注。
新規中一項關鍵性強制要求格外引人注目,即所有車門必須配備機械釋放功能。這意味著,即便車輛遭遇斷電或碰撞事故等緊急情況,車內人員也能通過徒手操作順利開啟車門,為乘客安全增添重要保障。
這一要求的出臺,在業內引發強烈反響。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有望有效遏制汽車設計領域過度追求形式的“炫技競賽”,促使汽車設計重新聚焦“安全實用”這一本質需求。
面對新規,眾多車企已迅速展開行動。尚界首款新車H5便未采用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展現出對安全理念的重視。特斯拉設計總監也透露,公司正在重新設計車門把手系統,計劃將電子和機械結構合二為一,力求讓乘客在緊急情況下能更便捷地打開車門。
不過,多數車企表示,汽車門把手的設計優化調整仍需時間形成新的設計理念。東風相關人士稱,目前針對汽車門把手新規,公司會有新的設計調整,但具體的設計理念和轉變思路還有待進一步明確。
廣汽相關人士則從成本角度分析了門把手設計的轉變難度。他們指出,為確保安全冗余和整車造型流暢,隱藏式門把手的研發設計成本相較于傳統機械式門把手更高。若要從隱藏式門把手改成傳統機械式門把手,需要重新設計電氣路、重新開模等。尤其在當前新能源汽車設計更講究一體化的背景下,看似只是改動了一個門把手,實則很多系統設計都需要聯動改變,改動成本著實不小。
針對當前市面上大量隱藏式門把手車型潛在的安全風險,流通協會專家提出了關于召回的看法。專家表示,是否需要召回這類車型以升級安全冗余更高的門把手,仍有待商榷。一方面,市面上隱藏式門把手車型數量龐大,召回成本巨大;另一方面,能否召回改造也是一個問題。目前技術法規尚不能追溯已經銷售完的產品,除非因此發生安全事故,有消費者投訴到召回管理部門,相關部門才會判斷是否需要召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