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科技圈對AI的討論,常被“萬億參數”“算力突破”等技術指標占據。這些看似遙遠的突破,與普通人的生活始終保持著微妙距離。而在近期舉辦的某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一場關于AI價值的重新定義正在發生——技術不再局限于展示肌肉,而是轉向回答最樸素的生活命題:如何讓充話費更省心?如何讓購物更劃算?如何讓家庭更有溫度?
中國移動推出的靈犀智能體,正成為這場變革的核心載體。它突破了傳統工具“被動響應”的局限,通過多模態感知、端云協同計算等技術,構建起“感知-理解-決策-執行”的閉環系統。這個系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功能模塊,而是像水電網絡一樣滲透到消費、家庭、出行等場景,重新塑造著人機交互的基本范式。
在消費領域,靈犀智能體正在改寫“省錢”的邏輯。過去需要用戶主動比價、搜索優惠券的繁瑣過程,如今被轉化為系統主動推送的確定性福利。在“移動愛購數智生活商城”中,用戶只需一句自然語言指令,就能完成從選品到售后的全流程操作。AI不再扮演搜索引擎的角色,而是成為能夠整合價格、優惠、庫存等多元變量的決策助手。更值得關注的是線下觸點的創新——NFC卡片“靈犀貼貼”將數字服務具象化為物理交互,用戶“一貼即達”即可完成功能調用,徹底消除了尋找入口的認知負擔。
這種“心智省力”的設計理念,在通信服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用戶說出“充值月月省”,系統會自動匹配最優話費方案;詢問“十人聚餐粵菜推薦”,返回的不僅是餐廳列表,而是包含訂座、路線規劃、預算控制的完整解決方案。當技術能夠預判需求并一步到位時,用戶獲得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對生活掌控感的增強。
家庭場景的變革則指向更深層的情感連接。傳統智能家居停留在設備聯動階段,而靈犀家庭智能體致力于成為“有溫度的數字成員”。它打通電視、音箱、智慧云盒等設備的數據孤島,將健康監測、安防預警、教育陪伴等服務融為一體。在老人健康管理方面,系統能通過日常活動數據預判風險,提供個性化運動建議;面向兒童,AI化身“學習陪練員”,通過角色對話激發學習興趣;甚至寵物也能獲得專屬陪伴,智能項圈與機器狗構建起情感紐帶。
這種轉變印證了行業對家庭AI的深層思考。某科技公司創始人指出,家用機器人正從單功能設備向通用智能體演進,這個過程需要解決技術、倫理與安全的復雜命題。中國移動的實踐表明,當AI能夠理解家庭成員的個性化需求,建立起深層的信任關系時,科技才能真正成為溫暖生活的組成部分。
在出行與娛樂領域,AI的創造力正在突破傳統邊界。智能座艙不再局限于導航與娛樂,而是進化為能夠學習用戶習慣的“移動第三空間”。這個介于家與辦公室之間的新場景,隨著AI迭代不斷拓展功能邊界。在家居環境中,AI+大屏3D技術將敦煌石窟“復活”于客廳,XR設備讓演唱會體驗突破物理限制,構建起虛實融合的沉浸空間。
更具普適價值的創新發生在個人表達領域。AI拍照館實現“十秒專屬寫真”,視頻彩鈴將通話等待頁轉化為動態名片。這些功能大幅降低了創作門檻,使普通用戶也能輕松生成專業級內容。當技術能夠激發每個人的表達欲時,日常生活就變成了可創作、可分享的舞臺。
中國移動董事長在演講中強調,AI的發展應聚焦“民生保障”,通過智能終端、網聯汽車等布局,拓展情緒價值與體驗價值。這場大會通過具體生活場景的展示,證明AI正在從技術圈層走向大眾生活。當智能服務像水電一樣自然存在時,人們或許不再直接談論AI,但會在每次便捷支付、每段安心陪伴、每次愉悅出行中,感受到科技對生活品質的默默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