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療器械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戰略調整,跨國巨頭們紛紛通過業務分拆或出售非核心資產來優化資源配置。這一趨勢在2025年尤為顯著,多家行業領軍企業通過結構性重組尋求更高利潤增長點,同時強化核心業務競爭力。
美國強生集團成為最新加入分拆陣營的醫療巨頭。在公布第三季度財報當日,該公司宣布將剝離骨科業務并組建獨立實體DePuy Synthes。根據規劃,該業務將在18至24個月內完成分拆,新公司將專注于髖關節、膝關節等植入物及手術器械的研發生產。數據顯示,2024年強生骨科業務營收約92億美元,占集團總營收的10%。此次分拆延續了強生自2023年以來的戰略轉型路徑——當年該公司已將消費者保健業務分拆為獨立上市公司Kenvue。
財務數據顯示,強生集團第三季度實現營收239.93億美元,同比增長6.8%。其中創新藥板塊貢獻155.63億美元,血液腫瘤藥物達雷妥尤單抗單季銷售額達36.7億美元。醫療科技板塊實現84.30億美元營收,心血管業務因電生理產品驅動增長13%,但骨科業務受轉型影響僅增長3.8%。基于前三季度696.29億美元的總營收,強生將2025年營收預期上調至935-939億美元,較此前預測增加3億美元。
新任DePuy Synthes全球總裁納馬爾·納瓦納的任命引發行業關注。這位擁有超過15年強生任職經驗的資深管理者,曾擔任脊柱業務全球總裁,并先后執掌Alere、施樂輝等醫療企業。強生表示,分拆后的骨科公司將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同時集團將在腫瘤學、免疫學等六大領域持續投入,預計分拆將提升整體收入增長率和營業利潤率。
這場分拆潮正在重塑全球醫療器械產業格局。GE醫療、3M等企業先后完成醫療業務獨立,2025年分拆動作更為密集。捷邁邦美出售脊柱和牙科業務,美敦力計劃剝離糖尿病業務,西門子醫療出售診斷業務,賽默飛世爾轉讓診斷部門部分資產,碧迪醫療則將生物科學和診斷業務出售給沃特世公司。
骨科設備領域成為戰略調整重點。強生7月推出的VIRTUGUIDE? AI手術系統,通過臨床測試顯示可縮短每臺手術30分鐘。捷邁邦美以1.77億美元收購Monogram Technologies,強化骨科機器人布局。史賽克2013年收購的Mako Surgical機器人已實現商業化,美敦力2018年購入的Mazor?X平臺在高端市場表現突出。這些技術突破推動全球骨科設備市場持續擴張。
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據Frost&Sullivan預測,2026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38.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44.3%。這一趨勢與全球醫療設備行業的結構性調整形成呼應,顯示技術創新正在重新定義行業競爭規則。隨著跨國企業聚焦核心業務,醫療科技領域的專業化分工趨勢愈發明顯,為新興市場參與者創造了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