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資本的交匯處,一場新的競賽正在展開。這一次,焦點從虛擬世界的算法轉向連接人工智能與物理實體的橋梁——具身智能。作為中國科技領域的領軍者,阿里巴巴正積極布局這一賽道,試圖為人工智能賦予“身體”。
近日,阿里巴巴通義千問技術負責人林俊旸宣布,內部已成立具身智能研究小組。這一動作標志著阿里巴巴正式進軍物理人工智能領域。此前一個月,阿里云剛剛領投了國內機器人企業自變量機器人1.4億美元的融資,顯示出其在該領域的戰略決心。
阿里巴巴的布局并非偶然。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呈現明顯“斷層”:以通義千問、GPT-4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在認知能力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在物理世界中的應用仍顯薄弱。除特定工業場景外,能夠自主感知環境、與人協作的智能實體仍屬罕見。這種差距恰恰孕育著巨大機遇。
行業領袖們已達成共識。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指出,人工智能正進入“自主行動”階段,未來將有大量智能體和機器人融入人類生活。英偉達CEO黃仁勛更強調,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代表數萬億美元的市場潛力。在這場變革中,阿里巴巴選擇主動出擊。
從投資到自主研發,阿里巴巴的路徑清晰可見。2024年以來,集團陸續投資逐際動力、星動紀元、宇樹科技等多家具身智能企業。阿里云9月領投自變量機器人融資,進一步鞏固其產業布局。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去年上半年開始系統性關注具身智能領域,幾乎投資了所有相關技術路線的公司。
阿里巴巴的決策源于深刻的戰略考量。當大語言模型能力趨于成熟,其價值釋放必然要求向物理世界延伸。僅能運行于虛擬環境的人工智能存在明顯商業天花板,而能夠通過機器人實體與環境互動的AI則潛力無限。這種轉變對阿里巴巴尤為重要——其電商、物流、新零售等核心業務均與物理世界緊密相連。
全球科技巨頭都在加速布局。軟銀集團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ABB工業機器人業務,特斯拉將人形機器人“擎天柱”視為未來價值核心,英偉達持續強調AI與機器人的結合潛力。在這場競賽中,阿里巴巴不能缺席。面對拼多多、抖音等新業態的沖擊,阿里巴巴需要新的增長故事重振投資者信心,而具身智能正是關鍵一環。
行業研究顯示,當前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圖像創作等領域已超越人類水平,但在物理世界的應用仍處起步階段。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外灘大會上指出,讓AI“干活”仍是待開發的藍海。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部署量將達10億臺,市場規模5萬億美元,遠超當前汽車產業規模。
資本已聞風而動。今年以來,具身智能領域頻現大額融資,宇樹科技、銀河通用等企業均獲得超5億元人民幣投資。各路人形機器人企業宣布量產計劃,市場熱度持續攀升。然而,技術落地仍面臨關鍵挑戰:如何讓大模型有效適應物理世界。
阿里巴巴正試圖成為這一領域的“基礎設施提供者”。其Qwen3-Max模型參數規模突破萬億,在復雜任務分解上表現突出;Qwen3-VL模型強化了3D空間感知能力,可精準識別物體位置和運動軌跡。阿里云智能集團公共云事業部具身智能負責人高飛透露,超過30家具身智能企業選擇Qwen-VL模型進行后續訓練,凸顯其技術優勢。
阿里巴巴的競爭力源于其獨特的“全棧AI”布局。從阿里云的算力支持,到通義千問的大模型能力,再到投資企業的硬件執行單元,阿里巴巴構建了覆蓋技術全鏈條的生態系統。更關鍵的是,其電商、物流等業務提供了全球最復雜的物理應用場景,形成“場景-數據-模型-應用”的閉環飛輪。
這種布局的優勢正在顯現。高盛最新報告將阿里巴巴2026-2028財年資本支出預測上調至4600億元,認為其AI云計算突破和國際化潛力將為股價提供新動力。在全棧AI能力的支撐下,阿里巴巴正從商業模式創新轉向硬核科技創新,重塑其市場估值體系。
當前,阿里巴巴面臨雙重挑戰:既要應對現有業務的競爭壓力,又要在新領域建立技術壁壘。具身智能的布局,既是防御之舉,更是進攻策略。通過將AI能力從虛擬延伸至現實,阿里巴巴正試圖定義下一代科技平臺的標準。
在這場變革中,阿里巴巴的野心清晰可見:構建一個連接數字與物理世界的AI生態系統。從云端到地面,從算法到實體,這家科技巨頭正在書寫新的增長篇章。其成功與否,或將決定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AI競賽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