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革命與智能制造的雙重浪潮下,可控核聚變與人形機器人兩大前沿領域正加速融合。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聚變能源將占據全球能源供應的15%-20%,帶動數十萬億級產業鏈發展;而人形機器人市場預計2030年突破千億美元規模,成為工業制造、醫療護理等領域的核心生產力工具。這種技術協同效應催生了新的產業機遇——機器人可替代人類完成核聚變裝置的高危操作,聚變能源則為機器人提供持久動力,形成雙向賦能的產業閉環。
遠東股份憑借在核級線纜與機器人線纜的雙重突破成為行業標桿。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公司深度參與ITER項目,為托卡馬克主機供應極向場變流器線纜,通過60年耐輻照測試,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人形機器人領域,其研發的高強度柔性線纜覆蓋手指關節至本體全鏈路連接,抗彎折次數超百萬次,已應用于優必選Walker S系列。2025年上半年,機器人線纜訂單同比增長210%,ITER項目線纜供應占比達35%,成為全球核聚變線纜核心供應商。
金田股份通過稀土永磁材料與電磁線產品的雙重布局實現技術突圍。在核電領域,其電磁線產品應用于秦山、華龍一號等核電站,部分產品參與核聚變研發項目;機器人領域,稀土永磁材料批量供應空心杯電機、無框力矩電機,磁材性能對標國際先進水平。2025年三季報顯示,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13.92%,機器人材料業務占比提升至18%,主導制定近60項國家/行業標準,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上海電氣以智能制造場景與機器人共性技術輸出形成差異化優勢。可控核聚變領域,公司具備托卡馬克裝置核心部件研發能力,參與國內聚變堆設計;人形機器人領域,推出首款自研機器人“溯元”,身高167cm,52個關節自由度,端側算力275TOPS,支持大語言模型部署。公司開放30余個智能制造場景供機器人訓練,打造原子技能庫與垂直領域大模型,2025年機器人業務訂單突破5億元,工業場景落地速度領先行業。
華菱線纜在核電特種線纜與機器人線纜領域實現快速迭代。可控核聚變領域,公司中標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1350萬元核堆特種線纜項目,耐高溫、抗輻射性能達國際標準;機器人領域,超柔性線纜通過百萬次耐久測試,進入頭部企業供應鏈。2025年核電與機器人線纜訂單合計占比達40%,與中核、國電投等建立長期合作,客戶覆蓋率超80%,成為特種線纜領域增長最快企業。
東方精工通過“股權投資+產業協作”模式構建雙線協同生態。可控核聚變領域,公司增持貴州航天新力股權至19.89%,布局關鍵結構材料與核電裝備,參與聚變堆第一壁研發;機器人領域,與樂聚機器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覆蓋生產制造、技能訓練、市場銷售全鏈條。2025年硬科技板塊營收同比增長150%,戰略投資回報率超30%,有效降低技術轉化風險。
鑫宏業以核級電纜自主化與機器人線纜創新突破市場。可控核聚變領域,全資子公司江蘇華光完成ITER項目PIC電纜交付,耐輻照壽命超60年,打破國外壟斷;機器人領域,超柔性線纜進入比亞迪、寧德時代供應鏈,支持關節驅動系統高精度需求。2025年新能源與人形機器人雙賽道營收占比達65%,持有國家核安全局雙許可證,深耕核電領域25年,成為特種線纜領域“隱形冠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