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后的輿論場中,在線旅游巨頭攜程因一起租車糾紛陷入爭議漩渦。一名消費者在社交平臺發布長文,揭露其通過攜程租車時遭遇高額停運賠償及平臺處理不當的問題,事件迅速引發公眾對平臺監管責任的討論。
據當事人描述,其于國慶期間在攜程平臺預訂五天租車服務,支付1800元費用(含300元保險)。用車期間車輛發生輕微剮蹭,還車時租車公司以維修需四天為由索要2200元停運損失費。消費者質疑稱,該車型日常租金僅百元,且輕微損傷無需如此長維修周期。更引發爭議的是,取車時租車公司曾推銷700元線下保險,宣稱可覆蓋剮蹭及停運費用,被消費者明確拒絕。
投訴過程中,攜程客服初步認定商家行為違規,承諾三至四日完成調查。然而消費者隨即收到自動扣款2000元的通知,扣款理由為"車損賠償"。這一操作存在雙重矛盾:消費者已購買平臺全額保險,且停運費用應在維修完成后按實際天數結算,平臺未核實情況即扣款的做法引發質疑。
事件經消費者向消協、交通管理部門等多渠道投訴后,攜程最終退還全部費用并補償200元。但這場維權勝利背后,暴露出平臺生態的深層問題。從節前被貴州、鄭州兩地市場監管部門約談,到節后集中爆發的租車服務亂象,攜程在商家資質審核、服務標準管控及投訴處理機制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作為連接消費者與服務供應商的中間平臺,攜程需在責任界定上建立更清晰的規則體系。當前第三方商家準入標準模糊、服務過程監管缺失、糾紛處理效率低下等問題,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在持續透支平臺公信力。若不能系統性重構監管框架,類似爭議恐將反復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