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技術的浪潮中,宇樹科技正以獨特的創新姿態引領行業發展。今年8月舉辦的首屆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H1人形機器人以絕對優勢包攬1500米、400米及4×100米三項冠軍,其流暢的機械動作與精準的運動控制引發全球關注。這項突破的背后,站著一位從校園實驗室走向世界舞臺的科技探索者——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
這位被業界稱為"四足機器人教父"的創業者,學生時代卻經歷過典型的成長陣痛。"大學前兩年我像無頭蒼蠅般亂撞",王興興回憶起2000年代初在浙江理工大學的求學經歷時坦言。轉折點出現在大一寒假,當多數同學沉浸在假期休閑時,他用200元零用錢購買電子元件,在宿舍里組裝出首個雙足機器人模型。這個身高不足30厘米的簡易裝置,雖然只能完成抬腿、轉身等基礎動作,卻點燃了他對機器人技術的熾熱追求。
從校園實驗室到杭州未來科技城,王興興帶領團隊完成多次技術躍遷。2016年推出的Laikago四足機器人首次實現動態平衡控制,2021年發布的Go1機器人搭載自研運動算法,能以4.7m/s速度穩定奔跑。今年H1人形機器人的驚艷表現,標志著公司從"足部智能"向"全身協調"的技術跨越。這些突破背后是每年超30%的研發投入,以及由120名工程師組成的研發團隊對"仿生運動控制"的持續攻堅。
"真正的創新要解決實際問題",王興興在技術分享會上強調。他展示的最新視頻中,H1機器人正在模擬建筑工地場景,用機械臂搬運20公斤重的建材。這種"移動+操作"的復合能力,正是團隊針對災害救援、物流搬運等場景開發的解決方案。據技術白皮書披露,下一代機器人將集成觸覺反饋系統,使機械手抓取易碎物品時的力度控制精度達到0.1牛。
對于懷揣科技夢想的年輕人,王興興給出三重建議:保持跨學科知識儲備、建立問題導向思維、在試錯中積累經驗。他特別提到團隊中95后工程師的成長案例:"有位畢業生三年間從參與部件測試到主導核心算法,關鍵在于他始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這種"干中學"的培養模式,已成為宇樹科技的人才戰略核心。
在杭州研發中心的展示墻上,"讓機器人服務人類"的標語格外醒目。王興興指著概念圖中的工程機器人模型說:"我們正在研發具備地形適應能力的重型設備,未來可應用于山地救援、礦產開采等極端環境。"這些設想與麻省理工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聯合研究項目形成呼應,預示著人機協作將開啟生產力變革的新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