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內部正經歷一場靜默而深刻的人事變革,高層管理團隊的調整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據多方消息證實,原釘釘副總裁、智能硬件生態負責人林鋒已確認離職,其未來將投身AI辦公硬件領域的創業項目。這位2008年加入阿里的技術元老,曾主導支付寶盒、區塊鏈跨境匯款等創新產品開發,2021年轉戰釘釘負責智能硬件戰略后,如今選擇在AI浪潮中開啟新征程。
與林鋒軌跡相似的,還有前釘釘CEO葉軍的動向。這位2007年入司的老將,在跨境電商、政務釘釘等核心部門歷練后,于2021年接掌釘釘帥印。今年7月,市場傳出其已完成離職審批的消息,而此時距離阿里巴巴宣布收購陳航創立的兩氫一氧公司僅過去四個月。這場人事變動背后,釘釘業務的發展軌跡呈現明顯轉折——創始人陳航回歸后,將主導該業務的智能化轉型,重點探索AI技術與辦公場景的深度融合。
阿里巴巴的AI戰略布局正全面加速。今年2月,集團CEO吳泳銘宣布未來三年投入超3800億元用于AI與云基礎設施建設,該數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5月,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在"510阿里日"上明確"電商+云+AI"的核心戰略方向,強調AI技術將成為驅動各業務板塊的核心引擎。作為ToB領域的重要資產,釘釘被賦予重塑企業協作場景的重任,其戰略地位在集團AI版圖中愈發凸顯。
高層人事調整呈現明顯特征:核心業務負責人留任,非一線管理者逐步退出。今年6月發布的2025財年年報顯示,張勇、戴珊等9位高管退出合伙人序列,合伙人總數從26人縮減至17人。留下的17位合伙人中,馬云、蔡崇信、吳泳銘等電商、云計算業務負責人占據主導,而退出的多為已淡出核心業務的管理者。這種"瘦身"策略在8月繼續顯現,阿里巴巴早期核心工程師、"淘寶初創團隊第一程序員"蔡景現(花名多隆)被曝已處于"退隱江湖"狀態。
業務架構的調整與人事變動形成呼應。4月底,淘寶即時零售業務"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構建起即時零售新陣地;6月下旬,餓了么、飛豬納入中國電商事業群,實現業務決策統一;8月推出的淘寶大會員體系,打通餓了么、飛豬、盒馬等消費場景;9月上線的高德掃街榜,通過導航到店行為與評價反饋結合的創新機制,上線23天即吸引超4億用戶。這些舉措共同勾勒出阿里巴巴從電商平臺向大消費平臺轉型的戰略路徑。
在電商行業流量見頂、新玩家持續入場的競爭環境下,阿里巴巴的變革顯得尤為迫切。通過即時零售升級、本地生活服務閉環構建、會員體系整合等系列動作,集團正試圖突破傳統電商邊界。高德掃街榜與淘寶、餓了么、飛豬形成的本地生活服務矩陣,已初步展現出資源協同效應。這場涉及業務架構、技術戰略、組織管理的全面調整,正在重塑阿里巴巴的競爭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