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近日以封面論文形式,刊發了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心理學系彭飛教授團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題為《熊蜂中的積極情緒傳染》的論文。這項由中國科研團隊獨立完成的原創性研究,首次證實無脊椎動物具備類似高等生物的“情緒傳染”能力,徹底顛覆了傳統認知。
在生命科學領域,“情緒傳染”長期被視為高等生物的專利。人類在社交中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情緒,這種共情的基礎形式此前僅在人類及部分社會性哺乳動物中被觀察到。而無脊椎動物是否具備類似能力,一直是未解的科學難題。彭飛團隊通過創新實驗設計,首次為這一問題提供了確鑿證據。
研究采用“認知偏差”實驗范式,結合行為訓練與感官隔離技術,發現熊蜂無需物理接觸或化學信號,僅通過觀察同伴行為模式即可“感知”其情緒狀態并產生共鳴。這一發現表明,熊蜂的微型大腦(僅約一百萬個神經元)已能實現復雜的社會情緒處理功能,遠超此前對無脊椎動物認知能力的想象。
從演化角度看,熊蜂約2500至4000萬年前的起源暗示,情緒與社會認知能力的萌芽可能遠早于人類出現。這一成果不僅拓寬了動物智能研究的邊界,更迫使科學界重新思考“情緒”“共情”等概念的本質——它們或許并非高等生物專屬,而是生命為適應社會協作而演化出的基礎能力。
除基礎研究突破外,彭飛團隊還積極推動成果轉化。以熊蜂為模型,團隊在比較心理學、計算神經科學、人工智能算法及農業生產等領域展開交叉研究。其中,“熊蜂定向授粉技術”已在農業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在廣東韶關仁化縣的沙田柚種植基地,200畝核心果區部署了經過特殊訓練的熊蜂蜂箱。這些熊蜂可全天候自動化完成授粉任務,試點數據顯示,果樹產量平均提升20%至30%,優質果比例大幅增加。該技術通過精準控制熊蜂行為,有效解決了傳統授粉效率低、受天氣影響大等問題,為現代農業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