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正以穩健步伐邁向新階段,從“嫦娥探月”到“月宮奠基”的藍圖逐步展開。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首次披露了我國月球科研站的初步構想,引發廣泛關注。
據胡浩介紹,月球科研站的建設需構建多維度支撐系統,其中能源供應是核心環節。科研站將采用太陽能與核能相結合的混合能源模式,確保長期穩定運行。同時,制氧設備、通信系統等基礎設施的研發也在同步推進,為未來人類在月表活動提供必要保障。
針對科研站建設的時間表,胡浩坦言,這一宏偉目標難以在2030年前實現。由于核電站、觀測設備等關鍵技術需經歷長期研發與驗證過程,項目推進需遵循技術發展規律,分階段逐步實施。“設備的月球適應性改造存在多種技術路徑,最終方案將取決于我國航天技術的突破程度。”
在科研站建設路徑上,我國已啟動關鍵技術攻關。目前正在研發的月球原位建造設備,可通過聚焦太陽能產生1400-1500℃高溫,將月壤熔融后利用3D打印技術制成“月壤磚”。這種“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可大幅降低從地球運輸建筑材料的成本,為科研站建設提供可持續解決方案。
根據探月工程既定計劃,嫦娥七號與嫦娥八號任務將成為科研站建設的前期鋪墊。嫦娥七號擬于2026年前后發射,搭載著陸器、軌道器、巡視器、飛躍器及中繼衛星五類載荷,將首次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南緯85°以上)開展綜合探測,重點勘察水冰資源分布。
作為科研站基本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嫦娥七號的飛躍器將執行突破性任務——飛越至南極永久陰影坑進行深度勘查,搜尋水或水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其搭載的巡視器(月球車)將與軌道器、著陸器等設備協同作業,獲取全月球遙感數據及著陸區高精度科學信息,為后續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緊隨其后的嫦娥八號任務計劃于2028年前后實施,重點開展月面科學實驗與資源開發技術驗證。該任務將與嫦娥七號探測成果形成互補,共同構建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礎框架,標志著我國從月球探測向駐留利用的轉型邁出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