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廣東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綠色行動”——全省7萬余輛新能源汽車與14家屋頂光伏電站共同參與電網調峰,成為電力系統的“移動儲能”和“微型電廠”。這場由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主導的創新實踐,首次將“車網互動”與“虛擬電廠”技術深度融合,為電力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新范本。
活動期間,廣東電網聯合10家充電運營商推出“假期填谷套餐”,通過降低充電服務費吸引車主參與。以一輛60千瓦時電池容量的電動汽車為例,單次充電最多可節省54元。廣州特斯拉車主周小姐體驗后表示:“預約后睡一覺電就充滿了,賬戶里還多了頓奶茶錢。”據統計,1949座充電站、2.1萬個充電樁同步調整充電時段,將原本凌晨的充電負荷轉移至光伏發電高峰的中午,最高消納了3.3萬千瓦綠電。廣東省電力負荷管理中心專責陳健強評價:“電網無需啟動火電機組,車主節省費用,運營商獲得補貼,實現了三方共贏。”
如何協調數萬輛車與充電樁的協同運作?廣東電網上線了“車網互動一張圖”平臺,將充電數據全面接入,實現從邀約發布、車主預約到充電樁響應的全流程可視化。廣東電網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通過與運營商簽訂長期協議,將分散的充電資源整合至“粵能投”虛擬電廠平臺,為常態化運營奠定基礎。該公司經營部總經理侯鐵鑄指出:“通過精準引導和優惠激勵,我們鼓勵車主在用電低谷期充電,既促進了綠色電力消納,也優化了資源配置。”
屋頂光伏同樣成為調峰主力。10月1日中午,中山市民李先生家的屋頂光伏出力被遠程調低300千瓦。這是粵能投與中山綜合能源兩家“發電類虛擬電廠”的首次實戰:將14家分布式光伏資源聚合為26兆瓦的“云端電廠”,成功實現16兆瓦負荷的精準調控。廣東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高級經理劉洋比喻:“這相當于為電網免費增添了一臺可隨時調控的發電機。”
從“看不見”到“調得動”,廣東電網為虛擬電廠技術樹立了新標桿。劉洋透露,通過邊緣集群、5G專網和聚合建模技術,分布式光伏資源被納入電網調度“好友列表”。廣東電網還發布了全國首份《發電類虛擬電廠并網調度服務指南》,標準化了并網流程、安全隔離和數據接口。下一步,廣東將推動虛擬電廠參與區域現貨市場,探索電能量交易、輔助服務、需求側響應等多元盈利模式,構建更靈活的收益體系。
這場實驗雖因假期結束而暫告段落,但廣東電網的探索才剛剛起步。當每一輛車、每一片屋頂都能成為電力系統的“活躍細胞”,“全民電廠”的愿景正逐步照進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