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節,蟹香四溢。新民晚報《節氣版·十萬個為什么》欄目曾邀請河蟹專家,探討大閘蟹“西風響才好吃”的奧秘。事實上,這種美味水產背后,還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科學故事。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團隊近日在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蛋白組和生物信息學》發表研究成果,為絨螯蟹屬動物繪制出清晰的“家族圖譜”,解開了這個經濟甲殼類動物的演化之謎。
絨螯蟹屬是東亞特有的甲殼動物類群,包含中華絨螯蟹、日本絨螯蟹和合浦絨螯蟹三個主要物種。其中中華絨螯蟹就是廣受食客喜愛的大閘蟹,主要分布于長江、黃河、遼河等流域,并已實現大規模人工養殖;日本絨螯蟹棲息于日本本島周邊水域;合浦絨螯蟹則獨居廣西南流江流域。這三種螃蟹外形極為相似,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其分類地位存在爭議,缺乏分子遺傳學證據的支撐,導致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面臨瓶頸。
為破解這一難題,上海海洋大學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開展了覆蓋東亞主要分布區的系統研究。科研團隊采集了7個地理種群的139個個體樣本,通過表型性狀分析與群體基因組測序技術,首次構建了絨螯蟹屬的完整演化樹。研究發現,中華絨螯蟹與日本絨螯蟹約在1484萬年前分化為獨立物種,此后兩個支系分別向南北方向擴散,并在演化過程中發生基因交流,形成了兩個雜交群體。
其中南方雜交群體演化出合浦絨螯蟹這個新物種,其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一年即可性成熟,表型特征與親本存在顯著差異。北方雜交群體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海參崴水域,目前仍處于野生狀態。研究還發現,不同地理種群為適應本地環境,演化出獨特的基因組結構。例如閩江水系的絨螯蟹群體,就形成了與溫度調節相關的特殊基因組合。
這項研究不僅厘清了三個物種的分類地位,還證實雜交在物種形成和地域擴散中的重要作用。科研人員鑒定出多個與溫度適應、繁殖調控等生態功能相關的關鍵基因,這些發現為絨螯蟹的精準育種和高效養殖提供了科學依據。例如通過基因組信息,可以篩選出更適應特定水域環境的優良品種,提高養殖成功率。
在應用研究方面,上海海洋大學已取得顯著成果。該校王成輝教授團隊培育的“江海21”大閘蟹品種,成為上海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水產新品種。目前上海地區大閘蟹良種覆蓋率已達9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過多年發展,當地養殖產業形成特色布局:浦東、崇明、寶山、松江四區構成核心產區,青浦、金山兩區作為產業延伸帶,共同推動“上海大閘蟹”品牌建設。這種科學化的產業布局,為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