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業媒體PCMag報道,meta首席技術官安德魯·博斯沃思在近期內部會議上宣布,將人形機器人項目提升至與增強現實(AR)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公司計劃在未來數年內投入數十億美元,開發一套可對外授權的通用機器人軟件平臺,意圖成為機器人領域的“安卓系統”。這一決策標志著meta從硬件制造轉向軟件生態構建的戰略轉型。
博斯沃思明確表示,meta不會直接涉足機器人硬件生產,而是效仿谷歌在智能手機領域的開放模式。通過向符合技術標準的機器人本體提供操作系統授權,meta希望快速擴大生態規模并掌握行業標準制定權。這種策略既能規避硬件制造的重資產風險,又能依托軟件優勢建立生態壁壘。
追溯meta的布局軌跡,早在2025年初路透社就披露其現實實驗室已組建專項團隊,研發可承擔家務等體力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公司認為,當前機器人發展的核心瓶頸在于“大腦”而非“軀體”——硬件技術雖已取得突破,但讓機器人理解復雜物理環境、完成精細操作的能力仍待提升。因此,meta選擇集中資源攻克軟件層面的“世界模型”,避開硬件制造的激烈競爭。
從商業邏輯看,平臺模式具有顯著優勢。實體機器人制造涉及供應鏈管理、生產成本和庫存壓力等難題,而軟件平臺可通過授權模式以更低成本服務多元化硬件廠商。meta的目標是成為機器人行業的規則制定者,通過設定技術標準吸引合作伙伴,在潛在市場中占據價值鏈頂端。這種定位與其在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和平臺運營領域的積累高度契合,同時規避了硬件制造的短板。
meta的戰略轉型與其元宇宙業務的進展密切相關。2021年公司更名為meta并高調押注元宇宙,但兩年多過去,相關技術的落地進度未達預期。在此背景下,人形機器人被視為新的增長點。若能提前占據機器人軟件平臺的高地,meta不僅可彌補元宇宙業務的缺口,還能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占據主動。
然而,復制安卓模式的道路充滿挑戰。安卓系統的成功依賴于智能手機硬件的高度標準化,而人形機器人涉及關節電機、力控傳感器等數十種差異化部件,軟件平臺的適配難度呈指數級增長。據摩根士丹利數據,中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硬件供應鏈中占據63%的份額,meta需應對制造端的地域化協作難題。
開發者生態的構建同樣面臨長期考驗。安卓的繁榮離不開谷歌搜索、應用商店等資源的協同,而機器人領域需要更專業的工具鏈支持。meta需投入資金補貼開發者,并打造涵蓋仿真測試、安全認證、數據管理的全周期工具鏈。機器人軟件的變現路徑尚未清晰——工業場景傾向于定制化方案,消費級市場則需培育用戶付費習慣。若延續安卓的免費授權模式,meta短期內難以回收巨額投入;而收費模式可能削弱對硬件廠商的吸引力。
應用場景的分散性進一步增加了不確定性。智能手機的核心功能集中于通訊和娛樂,而人形機器人需覆蓋工業、家庭、醫療、農業等多個領域,每個場景的需求差異巨大。這種分散性導致開發者難以聚焦,難以形成“現象級應用”。若市場放量不及預期,meta的數十億美元投入可能面臨回報周期過長的風險。考慮到其Reality Labs部門過去四年累計虧損超680億美元,持續投入而無短期回報可能影響投資者信心。
在meta加速布局的同時,其他科技巨頭也在爭奪機器人生態的主導權。谷歌通過DeepMind發布了GeminiRobotics1.5系列模型,可將視覺信息和指令轉化為機器人運動指令,并直接調用數字工具完成任務。開源陣營中,Open Mind推出的OM1Beta系統支持多款機器人平臺和第三方大模型,以“免費+協作”模式快速吸引開發者。特斯拉則采取垂直整合策略,將Optimus機器人與自動駕駛業務深度綁定,復用算法與數據優勢。
工業與消費端的垂直玩家也在分化市場。西門子、羅克韋爾自動化等工業巨頭憑借對高端制造場景的理解,占據了定制化OS市場。其系統通過安全認證等合規優勢,成為汽車、電子等行業的首選。與智能手機依賴C端用戶需求不同,機器人的核心需求集中在B端工業制造領域,客戶更關注安全合規與定制化適配。meta若主攻B端,需突破西門子等廠商的合規壁壘。
meta的機器人戰略既是對AI與具身智能融合趨勢的判斷,也是延續生態主導權爭奪的必然選擇。數十億美元的投入彰顯了其復刻安卓神話的決心,而機器人產業的碎片化現狀與軟件瓶頸也提供了理論上的成功可能。但硬件異構性打破了標準化基礎,開發者生態的培育需跨越先行者的護城河,商業模式的模糊性則考驗著長期投入的耐心。這場關于“下一個計算平臺”的競賽,才剛剛拉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