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微億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億智造”)近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正式啟動赴港上市進程。作為中國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EIIR)領域的領軍企業,其核心技術通過軟硬件深度融合,賦予機器人自主感知、學習、決策與執行能力,為制造業提供柔性化、快速部署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灼識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微億智造以2.718億元的EIIR業務收入位居中國行業首位,市場份額領先。同期,IDC發布的《中國AI視覺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份額2024》報告也印證其市場地位,顯示公司連續兩年蟬聯該領域榜首。過去三年間,其EIIR產品線收入復合年增長率達183.4%,2025年上半年該業務收入占比已提升至53.6%,毛利率同步升至54.1%,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
與傳統自動化設備不同,微億智造的核心產品突破了“程序僵化”的局限。其EIIR機器人搭載AI驅動的“大腦”,無需人工編程即可自主完成任務并持續學習。例如,在3C電子檢測場景中,機器人可通過智能感知模塊識別產品缺陷,經AI模型分析后指揮執行器完成精密修復,整個過程類似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公司還開發了AI賦能的智能化設備與模組類產品,形成覆蓋全場景的產品矩陣,滿足從整機到核心部件的多元化需求。
技術突破方面,微億智造獨創的“快慢思考”與“人類在環”機制有效解決了AI冷啟動難題。部署初期,云端工程師通過人機交互系統實時指導機器人,每次人工干預數據均被記錄并用于模型訓練。這一模式將部署周期從行業平均的數月壓縮至數天,同時通過“數據飛輪”效應持續優化AI性能。目前,公司已積累超15TB的工業場景精標數據,涵蓋10億條以上真實生產記錄,構建起難以復制的技術壁壘。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微億智造營業收入從2.21億元增至4.12億元,凈利潤于2024年實現扭虧為盈。股東陣容涵蓋深創投、洪泰基金、百度等知名機構,多輪融資為其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提供堅實支撐。對比國際競爭對手,微億智造在復雜制造場景的柔性適配能力上表現突出,而歐美企業則在通用性與硬件性能方面占據優勢,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
當前,全球具身智能行業正從“重復執行”的G1階段邁向“環境感知”的G2階段。以微億智造為代表的EIIR產品,通過AI驅動實現了效率與柔性的平衡,能夠快速響應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需求。例如,在汽車零部件加工中,其機器人可同時處理多種型號產品,切換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分鐘級,顯著提升產線利用率。
行業觀察指出,未來工業機器人將向三大方向演進:一是開發端到端工業大模型,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實現“零代碼”操作;二是將老師傅的隱性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數字模型,解決熟練工短缺問題;三是構建數據閉環系統,使機器人具備從洞察到行動的全流程能力。這些趨勢將推動制造業向“自優化”生產體系升級。
盡管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高質量工業數據的獲取與標注成本高昂,新進入者難以在短期內構建數據優勢;通用性與專業性的平衡要求AI模型具備跨場景遷移能力;商業化落地則需深度融合行業工藝知識,形成可復制的商業模式。微億智造的技術實踐表明,通過持續的數據積累與場景深耕,中國企業在工業智能化領域已具備全球競爭力,或將重新定義未來制造業的生產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