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電影市場迎來激烈角逐,截至10月5日10時45分,全國票房(含預售)已突破11.89億元。今年國慶檔影片類型呈現多元化特征,歷史戰爭、奇幻動作、家庭喜劇、犯罪劇情、動畫等題材同臺競技,覆蓋了從青少年到中老年群體的觀影需求。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分析師陳晉介紹,IP續作成為推動票房的主力軍。這類作品憑借前期積累的觀眾基礎,在宣傳推廣階段具有顯著優勢。例如《志愿軍:浴血和平》作為系列終章,雖然延續了前兩部8.68億和12.06億的票房熱度,但當前3.3億的成績與前作相比仍存在差距。另一部續作《刺殺小說家2》通過升級特效技術提升觀感,卻因間隔三年才推出續集,導致部分觀眾記憶模糊,創新力度不足也引發口碑爭議。
大IP改編作品同樣面臨挑戰。由易中天參與編劇監制的《三國的星空第一部》聚焦曹操生平,但人物塑造與觀眾預期存在偏差,上映六日累計票房僅4916.7萬元。電影市場分析師溫特指出,IP價值不等于票房保障,創作者需要精準把握受眾需求,避免過度依賴既有品牌效應。
在頭部影片表現未達預期的背景下,中小成本制作反而涌現出多匹黑馬。現實主義題材影片《震耳欲聾》10月4日上映首日即斬獲3900萬元票房,該片由萬力執導,檀健次等演員主演,是國內首部聚焦聾人群體反詐題材的作品。另一部懸疑片《畢正明的證明》則連續兩日實現票房逆跌,10月4日單日票房較前日增長,成為國慶檔首部票房走勢上揚的新片。
這種市場格局導致影院排片策略頻繁調整。濟南百麗宮影城經理董文欣透露,往年國慶檔到第三日基本形成穩定排片格局,但今年由于缺乏絕對頭部影片,加上黑馬影片半路殺出,排片計劃每日都在變動。部分影片甚至出現單日票房劇烈波動的情況,需要實時根據上座率調整場次安排。
盡管《畢正明的證明》等小成本作品獲得業內認可,但受制于宣發周期短、資源有限等因素,其票房體量仍難以與大制作抗衡。董文欣認為,當前電影市場面臨雙重困境:大IP作品創新乏力,中小制作難以突破宣發瓶頸。這反映出觀眾觀影需求依然旺盛,但供給側需要徹底轉變創作思維。
針對市場現狀,業內人士提出轉型方向:一方面要打破固有創作模式,在題材選擇和敘事手法上大膽創新;另一方面需為新生代電影人提供更多創作空間。董文欣強調,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電影行業必須主動求變,通過多元化嘗試開辟新的發展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