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臺X上,埃隆·馬斯克發(fā)布了一段引發(fā)廣泛關注的視頻: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正在跟隨專業(yè)人士練習中國功夫。視頻中,這款機器人不僅能夠流暢地完成各種武術動作,還能精準識別并反擊對手的招式,展現出超越簡單模仿的自主反應能力。面對網友關于“是否為遠程操控”的質疑,馬斯克明確回應:“這是AI驅動,而非遙控操作。”
作為特斯拉機器人項目的核心成果,“擎天柱”的進化軌跡清晰可見。2022年首次亮相時,它僅能完成工廠內的基礎任務,如搬運箱子、澆灌植物,裸露的關節(jié)和機械結構顯得頗為原始。2023年,其動作校準與平衡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已能在工廠中分類電池,并在公開活動中為人類提供酒水服務、進行簡單對話。根據馬斯克最新披露的計劃,這款機器人將于2025年3月進入試生產階段,2026年下半年正式上市,售價預計在2萬至3萬美元之間——這一價格甚至低于部分家用汽車。
特斯拉此次展示的武術對打場景,背后蘊含著多重戰(zhàn)略意圖。此前,外界曾質疑“擎天柱”的表現依賴人工遙控,特斯拉工程師去年也曾就此作出澄清。而此次通過AI驅動的實時互動,不僅直接回應了技術真實性的爭議,更凸顯了特斯拉在機器人自主決策領域的突破。其核心技術基于與特斯拉汽車同源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通過攝像頭與神經網絡實現環(huán)境感知與動作決策,這種技術遷移為機器人應用開辟了新路徑。
馬斯克對“擎天柱”的定位遠不止于技術展示。他曾公開表示,這款機器人將成為特斯拉未來的核心業(yè)務,計劃到2030年實現年產100萬臺的目標。從功能規(guī)劃來看,其應用場景涵蓋家庭護理、日常采購、園藝維護等多個領域,標志著特斯拉正從汽車制造商向“機器人勞動力”供應商轉型。這種戰(zhàn)略調整背后,是特斯拉對AI技術商業(yè)化潛力的深度挖掘。
公眾對這段視頻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支持者驚嘆于技術進步的速度,認為“機器人練功夫”象征著人機交互的新紀元;反對者則指出,盡管“擎天柱”能模仿武術動作,但武術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特有的情感表達,仍是AI難以企及的領域。不過,無論爭議如何,這款機器人展現出的環(huán)境適應與實時反應能力,已使其在家庭服務場景中的應用前景備受關注。
從更廣泛的視角看,這段視頻正在改變公眾對家用機器人的認知。過去,人們更多將機器人視為執(zhí)行預設任務的工具,而“擎天柱”的武術表演則暗示了其應對突發(fā)狀況的潛力。例如,在家庭環(huán)境中,具備類似感知能力的機器人或許能更有效地處理意外情況。但與此同時,當機器人開始具備“反擊”能力時,如何確保其行動符合安全倫理標準,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議題。特斯拉的技術突破,不僅推動了行業(yè)邊界,也將這些深層問題推到了公眾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