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洋科考征程中,"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近日完成歷史性突破——首次在北極冰區開展載人深潛作業。這標志著我國深海裝備技術實現從常規海域向極地特殊環境的跨越式發展,為北極科學研究開辟了新維度。
執行本次任務的"深海一號"科考船于7月15日從青島起航,搭載升級改造后的"蛟龍"號開啟北極征程。經過55天航行,科考隊在"雪龍2"號破冰船的協同保障下,于北極海域成功實施10余次載人深潛,同步開展ROV無人探測與CTD溫鹽深觀測。這是"蛟龍"號自2023年完成國產化技術升級后,首次在極地環境執行科考任務。
北極冰區特殊環境對潛水器性能提出嚴苛考驗。項目負責人介紹,升級后的"蛟龍"號配備新型耐壓艙與低溫推進系統,可在零下1.8℃海水中穩定作業。科考期間,潛水器多次突破4500米深度,獲取了冰下海水樣本與底棲生物標本,為研究北極生態變化提供了珍貴數據。
此次科考采用"冰上-水下"立體觀測模式,結合破冰船走航觀測與潛水器定點探測,構建起覆蓋海冰-水體-底質的綜合觀測體系。CTD采水作業顯示,北極表層海水鹽度較往年呈現下降趨勢,該發現與北極冰蓋消融的關聯性研究正在深入進行。
9月8日,"蛟龍"號隨"深海一號"返航青島港。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科考驗證了我國深海裝備在極地環境下的適應性,為后續北極航道開發、生態保護等國家戰略任務提供了技術支撐。據悉,科考數據已通過衛星實時傳輸系統共享至國際極地研究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