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在二手市場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這一現象不僅在北京花鄉二手車市場顯現,更在全國多地車商中引發共鳴。作為亞洲規模領先的二手車交易集散地,北京花鄉市場內近萬輛在售車輛中,小米SU7與YU7兩款車型幾乎難覓蹤跡,僅有的幾輛展示車也早已名花有主,車商直言“現在收小米就是虧本買賣”。

價格波動成為車商拒收的核心原因。多位從業者透露,小米新車交付周期過長導致市場流通量稀缺,而二手車價格卻因供需失衡頻繁跳水。“上周25萬收的SU7,這周市場價就跌到23萬,賣一輛虧兩萬。”某車商展示的交易記錄顯示,一輛行駛僅7個月的SU7 Ultra,標價44萬仍無人問津,較新車上路價縮水近20萬。更棘手的是,車主因車商報價過低普遍選擇觀望,進一步加劇了車源緊張。
消費群體錯位則放大了銷售困境。傳統二手車市場以中老年、價格敏感型客戶為主,與小米主打的年輕科技客群存在顯著代際差異。“擺上小米根本沒人問,中老年客戶更在意空間和油耗。”某車商指著展廳內的大眾、豐田車型表示,這類實用型車輛日均咨詢量超10次,而小米展車日均接待不足1人。社交媒體上,多地車商發布類似感慨:“二十多臺小米壓手里,賣不動也不敢進新貨。”
新車市場的連鎖反應同樣顯著。原本需加價上萬元的小米訂單,如今在二手平臺僅標價2500至3500元,且越臨近提車日價格越低。多位賣家坦言,即使承擔數千元虧損也要盡快脫手,而車商群體已集體暫停回收訂單。“現在收訂單等于接燙手山芋,提車后二手車價可能更低。”某車商展示的訂單交易群截圖顯示,近期轉讓信息日均超50條,但成交率不足5%。
安全爭議成為壓垮車商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成都SU7嚴重碰撞事故中,電子車門鎖無法開啟的問題引發行業震動。盡管多款新能源車采用類似設計,但小米作為輿論焦點,其安全性遭到廣泛質疑。“我們都怕車過度宣傳,更怕起火事故,現在收車必須壓價30%以上才敢考慮。”某車商的擔憂得到同行普遍認同,社交平臺上“不敢收小米”的言論屢見不鮮。

監管層面的動作加劇了市場觀望情緒。工信部近期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標準征求意見,擬規定所有車門必須配備機械釋放功能,確保斷電或碰撞后仍可徒手開啟。這一舉措直指電子車門鎖的安全痛點,也讓車商對小米等采用類似設計的車型更加謹慎。“如果新規落地,現有車型可能面臨改裝成本,誰敢現在大量收車?”某車商的質疑代表行業普遍心態。
專家分析指出,小米當前困境源于戰略誤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李顏偉認為,小米過度依賴手機行業的成功經驗,低估了汽車行業的復雜性,在安全與成本間傾向后者,導致隱患隨銷量增長集中暴露。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小米汽車銷量達26.6萬輛,同比激增296%,但純電市場份額僅4.88%,遠低于頭部品牌。“若不能盡快解決安全爭議,SU7銷量可能下滑,市場份額將被競爭對手蠶食。”
對于車商而言,口碑反轉是決定是否收車的關鍵。北京花鄉市場某車商表示:“只要消費者認可小米的安全性,價格能穩住,我們隨時可以進貨。”這種等待心態在行業普遍存在,而小米能否通過技術升級和輿情管理重塑形象,將成為其突破二手市場困境的核心命題。當交付周期、價格波動與安全爭議交織,這場寒潮或許正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從狂熱回歸理性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