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測算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9000億元大關,較上年增長24%。這一數據反映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持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在技術創新與市場應用方面均取得顯著突破。
在2025人工智能產業及賦能新型工業化大會上,中國信通院副總工程師王愛華詳細解析了人工智能產業鏈結構。她指出,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形成基礎層、模型框架層、應用層的完整生態體系。其中基礎層發展最為迅猛,2024年收入規模達3099億元,同比增長54%;模型框架層收入315億元,增長18%;應用層收入5665億元,增長13%。智能硬件領域表現尤為突出,AI手機、AI電腦、智能網聯汽車等產品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
截至2025年9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過5300家,占全球總量的15%。這標志著我國不僅在產業規模上領先,更在企業集聚效應方面形成顯著優勢。完整產業體系的構建,為技術創新與商業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
大會期間,中國信通院發布了"2025人工智能產業十大關鍵詞",涵蓋基礎超級模型、自主智能體、具身智能實訓、世界模型萌芽、軟件重塑、開放智算生態、行業數據集、開源生態、模型幻覺緩解、國際公共產品等前沿領域。這些關鍵詞既反映了當前產業發展的核心方向,也揭示了技術演進的關鍵路徑。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魏凱特別解讀了"具身智能實訓"這一關鍵詞。他表示,具身智能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場景,但在數據質量、模型泛化、軟硬協同等方面仍面臨挑戰。這種技術演進軌跡,折射出整個人工智能產業從理論突破向實用化轉型的必然過程。
在標準化建設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取得重要進展。該委員會成立后,已征集167項標準立項建議,聯合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發布20項行業標準。這些標準成果為產業規范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有助于構建健康有序的產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