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拯救世界,卻無法獲得身份認同!”當導演詹姆斯·古恩在接受《好萊塢報道者》采訪時拋出“超人隱喻當代移民困境”的論斷后,社交媒體瞬間掀起熱議風暴。這個版本的超人不再是傳統敘事中無所不能的“外星救世主”,而是被賦予了更復雜的社會屬性——他的孤獨、掙扎與覺醒,恰似千萬移民的真實寫照。

在電影中,超人面臨的不僅是物理層面的威脅,更是身份認同的撕裂。當暴徒向懸浮空中的他投擲石塊,高喊“滾出地球”時,觀眾很難不聯想到美墨邊境難民遭遇的暴力驅逐;飛船全息影像中,親生父母呼喚他“卡-艾爾”,而養母瑪莎卻含淚提醒“你是吃著堪薩斯玉米長大的克拉克”——這種雙重身份的拉扯,精準擊中了移民二代在文化歸屬上的深層焦慮。更尖銳的是,反派盧瑟操控媒體將超人塑造成“外星潛伏者”,推特上#外星間諜滾出美國#的話題下,大量偽造視頻被批量傳播,儼然是現實中移民污名化產業鏈的縮影。
電影中的輿論戰,幾乎是對現實社交媒體生態的鏡像復刻。盧瑟將超人囚禁于虛擬空間,數百只機械猴瘋狂敲擊鍵盤制造黑帖,彈幕中“這不就是我司KPI會議現場”的調侃,精準戳中了當代人對信息戰場的熟悉感。而記者露易絲·萊恩的逆襲則更具現實意義——她臥底盧瑟科技,通過暗網獲取證據后撰寫長文《鍵盤猴背后的資本黑手》,自媒體文章閱讀量破億,這種揭露真相的勇氣,讓人聯想到斯諾登式的 whistleblower 精神。
面對全網追殺,超人選擇了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反擊:他放棄武力鎮壓,抱起露易絲沖破大氣層,在近地軌道深情擁吻,身后鍵盤猴操控的衛星被甩成太空垃圾。這一幕被網友稱為“用愛情對抗算法”,甚至有人感慨:“DC這次把浪漫主義玩到了極致。”

全球觀眾對這部作品的強烈共鳴,源于其跨越文化的普適性。拉美影迷制作了“偷渡客”版抗議海報,畫面中超人披著美國國旗跪求庇護;法國學者則將盧瑟比作“極端右翼話術AI”,認為其操控輿論的手段與現實中的民粹主義如出一轍。當超人因網暴陷入自我懷疑,甚至用氪石匕首自殘時,Z世代在豆瓣刷屏:“這不就是焦慮癥打工人邊卷邊自毀的真實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