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技術加速滲透日常生活,老年人如何適應智能時代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重陽節前夕,知乎平臺發起特別策劃,邀請社會學家李銀河、復旦大學老齡研究所教授申琦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骨傷科專家孫悅禮,圍繞“AI適老化”主題展開跨界對話,探討技術與人性的平衡之道。

社會學家李銀河提出,AI正重塑人類情感模式,老年人對智能設備的依賴將超越工具屬性,成為情感寄托的新載體。她強調,養老的核心價值應從物質保障轉向精神自主,“AI不應是冰冷的替代品,而應成為幫助老年人維持尊嚴與選擇權的伙伴”。這一觀點引發對技術倫理的深層思考:當算法能夠模擬親情關懷時,如何避免人類情感的異化?
復旦大學申琦教授從需求本質切入,指出老年人真正渴望的是“被技術理解而非被技術包圍”。她以養老場景為例,說明智能設備需具備情感感知能力,“未來的適老化不是堆砌科技產品,而是創造能讓老年人保持生活熱忱的技術環境”。這種視角突破了傳統適老化改造的框架,將人文關懷置于技術創新的核心。
醫療領域專家孫悅禮則從實踐層面提出,真正的尊重在于消除年齡標簽,“當社會不再將老年人視為特殊群體,而是平等的技術使用者時,適老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他結合臨床觀察指出,過度技術化可能加劇代際數字鴻溝,平等的技術接入權才是關鍵。
針對老年人面臨的智能詐騙風險,知乎12位答主聯合編制《銀發族AI使用指南》,系統梳理基礎操作技巧的同時,重點解析養生投資、健康咨詢等領域的詐騙套路。該手冊通過案例解析和防騙口訣,為老年人構建數字安全防護網,體現技術普惠的社會責任。
平臺數據顯示,適老化議題持續引發熱議。在“老年人需要適應AI時代嗎?”的投票中,83%的用戶選擇肯定答案。不同領域答主從多元視角展開討論:母嬰領域創作者Cecilia提出,AI應成為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工具而非依賴對象;AI工程師桔了個仔揭示算法生成的虛假信息特征,教老年人識別技術陷阱;資深記者桔大則分享“數字反哺”經驗,強調子女陪伴對技術接納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