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正經歷從高速增長向“慢增長周期”的轉變,不少從業者感嘆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面對市場波動,部分餐飲人選擇堅守初心,以專注與克制應對行業變化。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經營理念,在當下顯得尤為珍貴。
勇盛牛肉面創始人文勇在訪談中直言,餐飲行業近年興起的“多品類疊加”風潮存在明顯弊端。他觀察到,許多同行因盲目擴展產品線導致核心優勢被稀釋,最終陷入經營困境。“精力有限,什么都做反而什么都做不好。”這種樸實的認知,支撐著他在北京紅廟經營了十三個年頭。該店不僅連續四年登上大眾點評必吃榜,更長期占據北京面館熱門榜首位,吸引各領域明星藝人到店打卡。盡管如此,文勇始終拒絕“網紅店”標簽,堅持“做好自己”的核心原則。
同樣以長期主義見長的羊大爺涮肉,自1991年從北影旁的六張桌子小店起步,至今已發展出獨特的經營哲學。創始人蔡世紅坦言,早期也曾嘗試加盟模式,但發現加盟商第二年就開始偷工減料,最終選擇回歸單店經營。他獨創的“吃肉論米”“大寶劍”等創意吃法,雖能引發社交傳播,但其本質仍是基于產品本身的創新。“好玩又不費勁,關鍵是自己得先覺得好吃。”這種將趣味性融入產品本質的做法,讓品牌在三十余年里持續保持活力。
這兩家企業的共同特征,在于對“擴張沖動”的克制。文勇透露,早期開設分店時曾遭遇管理困境,如今更注重核心產品的打磨,“現在實力團隊都涌入餐飲業,我們小餐飲人更要把幾個招牌產品做到極致”。蔡世紅則通過照片墻展示著不同年代顧客的合影,其中既有年輕群體,也不乏銀發老者,這種跨年齡層的客群結構,印證了其“回歸餐飲本質”策略的有效性。
行業觀察者指出,這類“長生店”的價值在于提供了穿越周期的樣本。某美食機構創始人分析稱,它們看似保守的經營策略,實則暗含“回頭智慧”——在上升期主動放棄加盟擴張,轉而聚焦單店運營效率。這種選擇雖看似錯失規模紅利,卻避免了因管理半徑過大導致的品質下滑,最終實現基業長青。
《餐飲朝前看》欄目組在調研中發現,必吃榜上的長壽餐廳普遍具備三個特征:產品聚焦度極高、創新圍繞核心品類展開、擴張節奏與組織能力匹配。該欄目負責人強調,在流量邏輯主導的餐飲環境中,這些“最小經營單元”的存活本身就具有啟示意義,“它們提醒從業者,餐飲業的本質仍是交付一盤好菜、一次滿意的用餐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