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機器人行業因一則企業解散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據多方信源證實,成立不足半年的明星企業一星機器人已進入解散程序,吉利系核心團隊成員已陸續撤出。這家背靠吉利集團、由李書福之子李星星實際控制的新興企業,其突然解散引發市場對吉利戰略布局的深度解讀。
公開資料顯示,一星機器人于今年5月注冊成立,8月完成首輪"親友團"融資,9月即宣布獲得數億元種子輪投資。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除曹操出行、晶能微電子等吉利關聯企業外,BV百度風投、同創偉業等知名機構均參與其中。這種"吉利系"主導的融資結構,曾被視為集團布局具身智能領域的重要信號。
企業解散前夕,一星機器人已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技術團隊匯聚上海AI Lab研究員丁琰、復旦大學姜育剛教授團隊等學術精英,8月還獲得投資方追加投資意向,9月訂單量持續攀升。但國慶假期后,員工突然接到解散通知,這種戲劇性轉折令業界震驚。CTO丁琰在社交平臺更新的履歷信息,證實其任職時間確為2025年6月至10月。
深入分析發現,一星機器人解散與吉利集團戰略調整密切相關。作為實控人,李星星雖持股65.66%,但吉利實際控制人李書福的產業布局更具決定性影響。今年9月,力帆控股向奔馳數字技術轉讓1.35億股千里科技股份,涉及金額13.42億元,顯示跨國資本對吉利系企業的認可。千里科技憑借"AI+車+機器人"定位,已構建起覆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的完整技術體系。
業務重疊成為關鍵矛盾點。一星機器人專注的具身智能領域,與千里科技的核心業務存在顯著交集。前者致力于工業場景下的機器人任務分解與數據采集,后者通過機械臂VLA模型與端到端智駕模型的框架共享,實現技術復用。這種定位差異導致資源分配沖突,在吉利集團"厘清業務定位"的戰略要求下,整合成為必然選擇。
吉利智能駕駛板塊的重組早有預兆。今年6月,由吉利、曠視科技等共同成立的重慶千里智駕,整合了吉利研究院、極氪智駕等核心資源。原華為車BU總裁王軍的加盟,更被視為行業格局調整的重要標志。千里科技10月16日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標志著其資本化進程進入快車道,與一星機器人的獨立發展路徑形成鮮明對比。
李星星的創業歷程頗具代表性。自2012年擔任吉利控股監事以來,其先后主導車多多、車小多等金融項目,2020年創立的耀寧科技已從吉利零部件中心獨立。2022年入主澄星股份后,雖經歷安全事故與業績波動,仍帶領企業實現2025年上半年扭虧為盈。這些經歷顯示,二代接班者的資源優勢并不等同于創業成功保障。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一星機器人解散本質是吉利集團的戰略選擇。在具身智能這個高投入、長周期賽道,集團選擇將資源集中于更具協同效應的千里科技。后者不僅獲得李書福公開站臺支持,其"AI+車"定位與吉利主業結合更緊密,技術遷移路徑更順暢。這種調整反映出傳統車企在智能化轉型中的資源優化邏輯。
隨著千里科技港股上市進程推進,吉利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逐漸清晰。通過整合內部資源、引入戰略合作伙伴,集團正構建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產業生態。一星機器人的退出,標志著吉利在機器人賽道完成首次戰略聚焦,為后續發展騰出關鍵資源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