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文學領域迎來一項重要成果——由三臺頂尖太空望遠鏡協同觀測并合成的“韋斯特蘭1號”超星系團新圖像正式發布。這一壯麗畫面融合了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及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為科學家研究恒星演化提供了全新視角。
“韋斯特蘭1號”位于南天星座天壇座,距離地球約1.2萬光年。作為銀河系內已知規模最大的超星系團之一,其總質量相當于5萬至10萬個太陽,內部聚集了數以萬計的恒星。由于距離地球相對較近,該星團成為研究大質量恒星形成過程的天然實驗室。
此次發布的合成圖像通過色彩編碼展現了不同望遠鏡的觀測成果。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捕捉到的數據以粉色、藍色和紫色呈現,揭示了星團中高溫高能氣體的分布,這些氣體在圖像中形成如薄霧般的紫色光暈。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紅外數據則用黃色、金色和藍色勾勒出低溫塵埃與氣體云,斑駁的金色區域正是新恒星誕生的“搖籃”。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可見光數據為圖像增添了恒星輪廓的細節。青色、灰色和淡黃色交織出星團中恒星的多樣面貌:既有光芒耀眼的大質量恒星,也有如微塵般散布的小質量恒星。三臺望遠鏡的數據互補,共同構建出這幅層次豐富的宇宙畫卷。
科學家指出,這種多波段協同觀測的方式突破了單一設備的局限。X射線數據反映高溫等離子體的動態,紅外數據揭示恒星形成區的物質結構,而可見光數據則定位了恒星的具體位置。三者結合不僅提升了圖像的視覺沖擊力,更為研究恒星演化機制提供了關鍵線索。
目前,天文學團隊正基于該圖像深入分析“韋斯特蘭1號”中恒星的年齡分布、質量差異及相互作用。這項成果標志著多波段天文學進入新階段,未來或將推動對超星系團演化規律的更深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