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企業家葉國富即將迎來第三家上市公司。其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于9月26日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與5月提交招股書的52TOYS共同為國內潮玩市場注入新活力。作為已上市的泡泡瑪特、布魯可之后的新玩家,TOP TOY的資本化進程引發行業關注。在永輝超市調改進入穩定階段后,葉國富的戰略重心已轉向潮玩領域,TOP TOY于7月完成Pre-IPO輪融資5940萬美元,投后估值達100億港元,淡馬錫旗下兩家子公司合計持股4%。此次分拆計劃通過全球發售及向股東派發股份的方式實施,名創優品仍將持有約86.9%股權,IPO后繼續作為控股股東。
盡管已開設近300家門店,TOP TOY對母公司渠道的依賴仍較顯著。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該品牌通過名創優品渠道實現銷售收入6.19億元,占總收入比重達45.5%,且預計這種關聯交易將持續存在。回溯至2020年,葉國富首次提出"興趣消費"概念,推動企業從"性價比貼牌零售商"向"IP零售集合店"轉型。通過獲得迪士尼、三麗鷗等國際IP授權,公司開發出盲盒、玩偶等周邊產品。同年12月,TOP TOY以"亞洲潮玩集合店"定位獨立運營,截至2025年年中已擁有293家門店,其中直營38家、合作門店250家、分銷商5家,較上年同期凈增98家。管理層預計全年業績將實現70%-80%增長,這一樂觀預期在8月21日業績會上得到印證——當提及泡泡瑪特業績股價雙升時,葉國富難掩興奮:"消費者和資本市場的雙重認可,證明潮玩賽道潛力巨大。"
在IP戰略層面,TOP TOY正加速從授權IP向自有IP轉型。受泡泡瑪特自有IP成功啟發,葉國富宣布啟動"雙輪驅動"戰略:"過去我們主要依賴國際IP授權,但從半年前開始重點布局自有IP。"目前該品牌已擁有17個自有IP(如卷卷羊、糯米兒等)和43個授權IP,但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自有IP收入僅分別為0.07億元和0.06億元,仍需依賴聯名IP拉動銷售。這種轉型具有戰略必要性——若缺乏自有IP,授權費用將持續構成重要成本,且在與52TOYS等對手競爭中難以獲得溢價空間。
作為另一種模式代表,52TOYS(樂自天成)采取自有及授權IP并重策略。創始人陳威早年在北京鼓樓經營玩具店,曾代理孩之寶、萬代等品牌。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擁有35個自有IP及80個授權IP,涵蓋蠟筆小新、哆啦A夢等知名形象。財務數據顯示,其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別為28.9%、40.5%、39.9%,IP授權費用占收入比重約5%-7%,三年累計支出1.03億元。這種相對較低的毛利率與經銷商渠道占比過高有關——2024年經銷商銷售占比達66.8%。對比同行,泡泡瑪特同期毛利率達61.32%-70.3%,布魯克、卡游等企業也保持更高盈利水平。
在運營策略上,各品牌呈現差異化路徑。泡泡瑪特不僅持續孵化新IP,更將業務延伸至樂園、影視等領域,構建零售、樂園、游戲協同的商業生態。創始人王寧以"金礦理論"闡釋IP價值:"當Labubu這樣的IP成為世界級品牌,其商業價值才剛剛開始。就像發現金礦后人群散去,但金礦本身依然存在。"這種長線運營思維推動泡泡瑪特2025年上半年收入達138.76億元,凈利潤46.82億元,全球門店數量增至571家。
從市場定位看,TOP TOY以"硬核"產品組合見長,主打手辦和拼裝模型,搪膠毛絨產品占比從2024年的3.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4.7%。規模較小的52TOYS則聚焦"收藏玩具"領域,男性客戶占比較高,其發條玩具、變形裝甲等產品深受資深玩家喜愛。授權IP方面,蠟筆小新系列表現突出,累計GMV超6億元。財務對比顯示,TOP TOY在2022-2025年上半年營收從6.79億元增至13.6億元,凈利潤從虧損3838萬元轉為盈利1.8億元;而52TOYS同期營收從4.63億元增至6.30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率從-12.3%提升至5.1%。盡管TOP TOY增長更快,但與泡泡瑪特相比仍存在量級差距——后者營收規模約為其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