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研人員首次看到天關衛星傳回的觀測圖像時,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宇宙中竟上演著如此驚心動魄的"生存游戲":一顆白矮星正以驚人的引力撕扯著鄰近恒星的物質,如同貪婪的饕餮般將對方的氣體層層剝離。這場發生在遙遠星系的"天體盛宴",被我國自主研發的"萬星瞳"望遠鏡完整記錄下來。
這對特殊的雙星系統由白矮星與Be星組成。前者是恒星生命末期的殘骸,質量與太陽相當卻僅有地球大小,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數噸;后者則是太陽12倍體積的龐然大物。看似強壯的Be星,此刻卻成為白矮星肆意掠奪的"獵物"——其外層物質被白矮星引力拉成細長的吸積流,形成跨越數百萬公里的"物質橋梁"。
"這種雙星互動模式在理論中早有預測,但從未被如此清晰地觀測到。"項目負責人指著動態圖像解釋道。畫面中,被剝離的物質在白矮星表面堆積,當密度突破臨界點時便引發劇烈核爆炸,瞬間釋放的能量相當于數百萬顆太陽同時爆發。科學家特別指出,這類爆發若持續增強,可能推動白矮星突破錢德拉塞卡極限,最終坍縮為中子星。
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對天體的演化史。它們誕生于同一星云,質量較大的恒星率先耗盡核燃料,坍縮為白矮星;而原本質量較小的同伴,卻通過持續吸積前者拋射的物質,反超成為更大的Be星。這種"后來者居上"的演化軌跡,顛覆了傳統恒星成長理論的認知。
自投入使用以來,天關衛星已捕捉到數百個爆發天體,其中不乏世界首次觀測的極端現象。歐洲航天局專家評價稱,該成果"為理解恒星晚期演化提供了關鍵拼圖"。相比美國天文學家此前觀測到的瀕死恒星吞噬行星的被動場景,此次發現的白矮星主動掠食行為,展現了宇宙中更為主動的物質循環機制。
這些來自數十億光年外的X射線信號,穿越茫茫宇宙后被衛星接收器轉化為可分析的數據流。當科研團隊將抽象的光譜曲線轉化為直觀的動態圖像時,所有人都被宇宙的殘酷與壯美所震撼——在直徑數光年的空間里,兩個天體正以百萬年為尺度上演著永恒的生存博弈。
目前觀測顯示,這場"天體盛宴"仍處于中期階段。隨著天關衛星持續傳輸數據,科學家期待能捕捉到白矮星吸積率突變、物質噴流形態改變等關鍵瞬間。這些數據不僅將改寫恒星演化教科書,更可能為理解超新星爆發機制、重元素合成等重大課題提供突破性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