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一股“土菜熱”正席卷全國餐飲市場。從北京到深圳,從江西到安徽,各類主打地方風味、強調食材新鮮的土菜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都市人餐桌上的新寵。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與“土菜”相關的餐飲企業已超過11萬家,僅今年前8個月就新增近2501家,日均搜索量超8萬人次,同比翻倍增長。
所謂“土菜”,并非簡單復制農家樂模式,而是通過商業化篩選,將地方食材、傳統手法與現代消費需求結合,形成兼具鄉土靈魂與城市適應性的味覺表達。在北京南三環,宋家莊魚市·鄉野土菜以紅磚廠房、矮腳板凳和現撈活魚還原南方市場場景,自開業以來持續排隊;深圳農耕記則將山野叢林搬進CBD,推出“擂椒皮蛋配法棍”等創新菜品,證明土菜亦可時尚化。
這股熱潮中,湘菜系土菜館率先突圍。廣西起家的廖哥土鯽魚憑借人均33元的極致性價比,三年內開出170家門店,南寧單月連開4家;而合肥“傻子土菜”雖門店不多,卻以500平方米面積創下單月150萬至160萬元的營業額,被譽為“土菜天花板”。與此同時,贛菜、徽菜等地域菜系加速崛起,“贛不慫”“回家吃飯”等品牌在全國多點開花,形成“一地一品”的競爭格局。
土菜館的爆發,本質是餐飲行業對“本味”的回歸。反預制菜浪潮下,消費者對食材新鮮度的追求達到新高度。多數品牌將原材料陳列區搬進餐廳,活魚現殺、土雞現宰、蔬菜當日直送成為標配。農耕記宣稱“90%食材來自鄉下”,謝老九肉聯廠則要求原料“超過28小時絕不售賣”。這種“透明化”操作,恰恰彌補了都市餐飲中最缺失的安全感。
在運營模式上,土菜館普遍借鑒湘菜成功經驗:打造爆款單品強化記憶點,如江西土菜主打“鮮辣小炒”;同時控制人均消費在40元至80元區間,既滿足日常就餐需求,又通過輕商務包廂承接宴請場景。經濟周期調整中,傳統高端餐飲遇冷,而土菜館憑借高性價比和“家常味”填補市場空白,成為新剛需。
輕資產模式是土菜館快速擴張的關鍵。以民間糧倉為例,200平方米左右的門店布局商場或社區,租金與裝修成本可控。早期廖哥土鯽魚甚至從月租2000元的民宅起步,用報紙糊墻替代精裝修,卻因食材和口味優勢實現生存。這種“低投入、易復制”的策略,使品牌在消費降級背景下依然保持擴張力。
然而,繁榮背后隱憂已現。部分品牌因跨區域擴張面臨供應鏈、管理半徑和口味差異挑戰,而同質化問題更為突出——菜單高度相似,“剁椒魚頭”“小炒肉”成標配;裝修扎堆“土+木+院子”風格,稀釋了原生態特質。近日,主打湘西土家菜的“吃飯皇帝大”在上海的三家門店集體閉店,官方雖稱“租賃合同到期”,但經營壓力和服務問題早已顯現,折射出快速擴張下的市場考驗。
土菜館的走紅,實質是餐飲行業對“虛浮噱頭”的反思。當“卷裝修”“卷概念”成為過去式,回歸食材本味、烹飪現炒和鄉土體驗,反而成為最持久的競爭力。那些能在味道、服務與差異化上形成獨特優勢的品牌,或將在這場“土菜革命”中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