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軍第六次個人年度演講的舞臺上,熟悉的敘事模式再次上演。宏大的場面、充沛的流量、煽情的故事,以及演講者眼角若隱若現的淚光,共同構成了這場年度科技盛宴的基調。演講內容依然圍繞小米的至暗時刻、艱難抉擇與最終勝利展開,同時強調了持續投入研發的決心,以及對標蘋果的長期戰略。
與往年不同的是,雷軍今年在演講中首次公開承認了內心的焦慮。盡管小米市值突破萬億,財報數據亮眼,但他仍用"難以言說的焦慮"形容當前的心境。這句被放大成海報的表述,與前期造勢時"每次演講都很緊張"的自我剖白形成呼應,暴露出這位科技領袖不為人知的脆弱面。
演講結構延續了模塊化設計:上半場通過遲緩的背景音樂、精心雕琢的臺詞和職業化的語調,營造出與觀眾交朋友的氛圍;下半場則轉向產品發布,用層層包裝的技術細節和行業對標,完成從故事到商品的轉化。這種設計被網友戲稱為"包餃子"式演講,甚至有段子將雷軍描述為"把普通事物包裝成超級產品"的語言大師。
面對網上"組裝廠""沒技術""只會營銷"的質疑,雷軍在演講中作出了直接回應。他承認外界對小米存在固有偏見,但這種辯解在成熟的世界級企業語境下顯得略顯單薄。當科技企業紛紛展示硬核實力時,小米的苦情敘事和雞湯式表達正面臨審美疲勞的考驗。
演講中的某些表述引發了更多思考。例如"同時供兩個孩子上大學"的比喻,既包含訴苦意味,又暗含成功者的傲嬌。這種復雜的情感表達,讓觀眾在共情之余,也開始追問:支撐小米高端化的勇氣究竟來自何處?是團隊努力、用戶支持,還是其他未言明的因素?
市場對這場演講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熱搜霸榜和金句傳播的盛況依舊,但口碑分化也愈發明顯。資本市場用股價下跌8個點作出直接回應,公眾則開始以放大鏡審視宣傳海報角落的小字。這種變化反映出,過去屢試不爽的敘事模式正在失去魔力。
兩個關鍵質疑在演講后持續發酵:自研玄戒芯片為何未用于旗艦手機?在高端化戰略中,自研技術與產品定位的關聯如何計算?更引人注目的是,雷軍在回顧造車歷程時,對汽車安全話題避而不談,既未回應過往爭議,也未提及近期召回事件。這種選擇性沉默,在信息透明時代顯得尤為突出。
當小米17系列即將發布、汽車業務持續破圈、商業版圖不斷擴張時,雷軍的年度演講卻站在了十字路口。是繼續沿用模塊化敘事,還是探索新的表達方式?這個選擇不僅關乎個人演講風格,更決定著小米高端化戰略的敘事基調。在硬核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單純依靠情緒共鳴和行業對標,已難以支撐品牌的長遠發展。
觀眾給雷軍冠以"累總"的新稱號,折射出市場對重復敘事的疲憊感。這位科技勞模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外界質疑,更是敘事方式的革新挑戰。當聚光燈下的solo表演逐漸失去新鮮感,或許正是重新思考品牌故事的時候——不是告別舞臺,而是告別單薄的敘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