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已成為關鍵突破口。從北疆草原到東海之濱,從長江上游到西南腹地,一場以生態保護修復、產業結構優化、價值轉化機制創新為核心的綠色變革正在全國鋪開。各地通過系統治理、科技賦能和制度創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發展之路。
在內蒙古科爾沁沙地,生態修復工程讓沙海變綠洲的奇跡持續上演。蒙草集團團隊通過人工干預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在曾是荒石灘的敕勒川草原上重建植被。項目負責人王君芳介紹:"我們精選耐旱植物品種,改良土壤結構,使草原植物種類從20多種增加到70多種,固碳量、釋氧量顯著提升。"目前,內蒙古"三北"工程攻堅戰取得突破性進展,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鎖邊林草帶實現合龍,全區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
長江上游的重慶奉節縣,一場"數字清漂"行動正在守護母親河。當地構建起"船岸攝像頭+巡航無人機+衛星遙感"的立體監測體系,對重點水域漂浮物實現分鐘級預警。奉節縣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所所長吳福春說:"一旦發現垃圾,指揮中心立即調度清漂船精準攔截,確保不讓污染進入長江。"這種科學治理模式使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優良。
在浙江蒼南縣沿浦灣,6200多畝生態養殖區成為海洋生態修復的典范。過去用毛竹插桿養殖紫菜導致海水污染,如今玻璃鋼插桿替代傳統毛竹,既抗風抗腐又環保。養殖戶張能凱感慨:"環境改善后,紫菜產量和品質都上去了,這才是真正的'錢袋子'。"浙江沿海地區針對岸線受損問題,實施"一灣一策"整治,推動美麗海灣建設。
產業綠色轉型在各地結出碩果。浙江紹興越城區將原高耗能玻璃廠地塊"二次開發",打造低空經濟配套產業園。園區引入無人機制造、固態電池等項目,單位增加值能耗從6噸標準煤/萬元降至0.05噸標準煤/萬元。在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零碳產業園利用38.5萬千瓦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吸引10家新能源企業入駐,年產值超200億元。
資源循環利用創新不斷涌現。重慶江北嘴中央商務區采用"水空調"系統,利用長江水冬暖夏涼特性供冷供熱,每年節約電力裝機容量約5.2萬千瓦、減排約6萬噸。長江漂浮物轉化為燃料,生活垃圾爐渣用于鋪路,重慶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79.4%,建成17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持續完善。內蒙古阿榮旗復興鎮的村民通過采集林下鮮菌增收,科爾沁沙地的沙棘、蘋果等特色產業帶來可觀收益。重慶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將廢棄礦山改造成特色民宿,年營業額超500萬元。浙江安吉縣開展竹林碳匯改革,每公頃竹林可交易碳匯量達5.85噸,2024年約91%的行政村通過生態分紅8.52億元。
這場綠色變革中,科技創新發揮關鍵作用。安吉縣建立3個碳通量監測塔,精準測量竹林碳匯;重慶構建數字化生態預警系統;內蒙古應用土壤改良技術提升草原生態。制度創新同樣重要,浙江制修訂省級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標準,健全綠色金融機制,用市場化方式賦能生態價值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