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數字智能技術成為當之無愧的焦點。從支持多模態交互的智能眼鏡到配備5G-A網絡的無人礦車,再到能夠精準分揀鑄件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5G通信、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全面滲透展會各個角落,展現出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
近期多場國際展會共同勾勒出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圖景。在浙江舉行的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嗨游"平臺通過多語言實時交互技術,為外籍游客提供無障礙旅游服務;貴州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現場,AI醫生通過智能診斷系統吸引大量觀眾體驗;湖南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則展示了內置北斗芯片的登山服,實現緊急救援與軌跡追蹤功能。這些創新應用印證了數字技術對生產生活的深度改造。
作為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數字經濟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25年正值數字中國建設十周年,經過十年持續推進,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穩居全球第二,5G基站總數達464.6萬個,算力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人工智能大模型數量超過1500個。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展出的昇騰384超節點真機以300PFLOPS算力規模,彰顯了國產算力的系統性突破。
展會現場處處體現著技術創新帶來的變革。首款支持北斗衛星語音消息的智能手表、針對東盟十國語言優化的大模型、貫通31個省份的國家算力互聯網平臺等成果,印證了數字經濟"廣覆蓋、強滲透"的特性。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0%,建成全球最大的網絡基礎設施,為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在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上,訊飛星火大模型展示了其在教育、醫療、工業等領域的全鏈條應用。工作人員介紹,大模型正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變革,推動生產管理、供應鏈等環節的智能化升級。智慧礦山實現"無人值守",農業精準作業依賴氣象土壤數據,這些實踐表明數實融合已進入提速階段。
數字技術帶來的改變滲透至日常生活。智能穿戴設備讓旅途充滿趣味,智能家居系統提升生活便利性,數字政務機器人加速服務效率。在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馬達加斯加國民議會副議長福蒙德拉扎表示,北斗系統正通過技術轉移項目,幫助該國將先進技術融入本土發展,這種合作模式為全球數字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國際合作成為展會重要主題。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吸引154個國家和地區、33家國際組織參展,主賓國印度尼西亞達成超50億元采購意向,阿聯酋參展規模創歷史新高。這些數據表明,中國搭建的數字技術交流平臺正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面對全球數智技術競爭,中國堅持開放合作理念,通過共建技術生態實現共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