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會合肥,一座常住人口超千萬的城市正悄然成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標桿。這座距離上海高鐵僅需兩小時的城市,不僅擁有堪比美國東海岸城市群的經濟輻射力——長江流域貢獻了全國45%的經濟總量,更孕育出多家在逆境中突圍的科技企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此設立的科研基地,為本地企業輸送了大量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科大訊飛,這家早在2019年就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如今在語音識別領域已開發出媲美國際頂尖水平的大語言模型。盡管面臨無法采購英偉達等美企芯片的困境,該公司通過與華為的深度合作,成功將華為昇騰芯片應用于AI訓練系統。
在長江流域企業考察活動中,記者見證了這種新型合作模式的實踐。科大訊飛展示的AI翻譯系統負責人透露,通過與華為共建測試平臺,企業不僅突破了技術封鎖,更在系統優化層面取得突破。"我們正在探索芯片集群的協同運算方案,這比單純提升單顆芯片性能更有效。"該負責人指著演示屏上的數據流解釋道。
華為方面同步公布的戰略顯示,其正在開發將AI芯片組成超算集群的互聯技術。這種"以系統設計彌補算力差距"的思路,已獲得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的響應。據內部人士透露,阿里云近期也在測試基于國產芯片的混合計算架構,旨在降低對進口高端芯片的依賴。
長江經濟帶的產業集群效應在此過程中愈發凸顯。從合肥的智能語音到武漢的光電子,再到重慶的半導體制造,11個省區市形成的創新走廊,正在重構全球科技產業鏈。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指出,這種區域協同創新模式使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研發速度提升了30%。
科大訊飛的案例折射出更深層的產業變革。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國產芯片與國際頂尖水平的差距時,企業CTO表示:"我們接受現階段的性能差異,但通過架構創新和生態共建,完全能實現功能替代。"這種務實態度背后,是中國科技界對技術自主權的堅定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