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大學主辦的“激活新質生產力,培育文化新業態——數智驅動下的文化創新與設計實踐”主題論壇在世界設計之都大會主會場拉開帷幕。論壇聚焦數智技術與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探討如何通過科技賦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上海大學副校長王從春在致辭中指出,數智技術與設計實踐的融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也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重要機遇。他強調,高校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推動文化與科技雙向賦能,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新體系。
多位國內外專家從不同維度解讀了數智時代的文化創新路徑。GGAC全球游戲動漫美術概念大賽創辦人林永民通過平臺數據分析發現,近年來國風數字藝術作品占比顯著提升,年輕創作者以創新表達激活傳統文化,為文化出海提供了新思路。日本多摩美術大學佐佐木成明教授則聚焦中日韓紋樣文化共性,提出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傳統紋樣的現代化轉化。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主任徐迎慶分享了跨學科設計實踐成果,包括無障礙設計、嗅覺計算等領域的突破。他提出“天馬行空想、腳踏實地做”的理念,強調學科交叉對文化創新的推動作用。上海大學劉麗蘭教授介紹了數智孿生技術在高端裝備領域的應用,該技術已實現大飛機、航天裝備的全流程質量控制,為制造業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
論壇期間,上海市設計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創意中國設計聯盟數字藝術設計專業委員會同步成立。這兩個機構的設立將為上海設計產業提供創新平臺,推動設計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
在民間文化數字化領域,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與臺州市文聯、天臺縣委宣傳部簽署“臺州計劃”戰略合作協議。該項目將聚焦地方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利用,挖掘臺州地域文化特色,構建歷史文脈與當代價值的連接紐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旨在形成可復制的數字化模式,推動全國民間文藝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