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5.3萬輛,與2020年的4.3萬輛相比,實現了超過20倍的增長。這種爆發式發展,讓重慶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掀起了一場產業變革。這座城市為何敢于提出“加快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目標?又是如何將這一愿景變為現實的?
近日,一場關于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座談會在重慶召開,揭示了這座城市產業騰飛的關鍵密碼。參與會議的不僅有長安汽車等中央企業,還有賽力斯等民營企業代表,以及寧德時代、北斗智聯等配套企業。同時,以千里科技為代表的智能駕駛企業,及其背后的吉利控股集團等產業賦能者,也共同參與了這場產業盛會。這種“從零部件到整車”的全產業鏈布局,正是重慶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核心優勢。
作為中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重慶擁有19家整車廠和1200多家零部件企業。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重慶已實現三大系統、十二大總成、五十六類部件的全覆蓋。這種完整的產業生態,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更提升了產業協同效率,為技術迭代和產品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
重慶的創新實力,還體現在對極端環境的利用上。山城特有的陡坡、隧道、復雜立交和多變氣候,為智能駕駛技術提供了天然的測試場。通過政企協同,重慶率先落地全國首批“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在車規級芯片研發上持續突破。數據顯示,當地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比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高出69%,這種創新韌性讓重慶在智能網聯領域保持領先。
開放合作是重慶產業發展的另一大特色。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重慶新能源汽車已出口至164個國家和地區。這種“制造力”向“全球競爭力”的轉化,不僅拓展了市場空間,更提升了中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從智能汽車到智慧道路,再到可靠云平臺,重慶正在重構汽車產業生態。這座以8D地形著稱的城市,正通過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這個支點,書寫中國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