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子領域正迎來一場由AI眼鏡引領的新變革。自meta推出Ray-Ban meta眼鏡后,這款憑借經典設計、內置攝像頭與AI助手的產品迅速點燃市場熱情,讓全球科技企業紛紛布局這一新興賽道。然而短短兩年間,行業競爭焦點已從基礎功能轉向核心顯示技術——能否將信息直觀呈現于用戶眼前,成為決定產品從“嘗鮮品”進化為“日常工具”的關鍵。
在這場顯示技術的角逐中,中國科技企業展現出強勁實力。以Rokid樂奇為代表的創新力量,通過技術積累與產品創新實現突破。其最新發布的AI眼鏡同時集成雙目顯示與攝像頭模塊,整機重量僅49克,支持全天候佩戴。這款產品不僅在CES 2025與WAIC 2025展會上引發關注,更以超25萬副的預售訂單證明市場認可度。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眾籌項目登陸Kickstarter后,14天內即突破200萬美元,直接打入meta的美國本土市場。
面對中國企業的快速崛起,meta被迫調整戰略節奏。原計劃2027年量產的全功能AR眼鏡Orion尚未面世,meta便搶先推出Ray-Ban Display應急。這款配備單目顯示屏與肌電腕帶的新品,雖以69克重量與較短續航引發爭議,卻暴露出其技術路徑的局限性。單目顯示導致的視覺疲勞、重量分布失衡等問題,與Rokid樂奇眼鏡的雙目方案形成鮮明對比。后者通過人因學設計,在保證視覺一致性的同時實現輕量化,這種技術沉淀源自十年間在光波導、小型化光機等領域的持續投入。
產品體驗的差異源于技術路線的根本分歧。meta延續封閉生態策略,將AI服務局限于自有Llama模型,雖能與旗下社交平臺深度整合,卻限制了用戶選擇空間。反觀Rokid樂奇眼鏡,通過開放架構接入通義千問、豆包、DeepSeek及OpenAI GPT等多款大模型,配合多模型路由技術,在翻譯、導航等場景中提供更優解決方案。這種務實策略不僅提升產品實用性,更通過持續收集用戶反饋優化功能,形成“發布-迭代-再發布”的良性循環。
時尚屬性的融合成為產品破圈的關鍵。Ray-Ban meta的成功部分歸功于經典鏡框設計帶來的潮流屬性,而Rokid樂奇通過與BOLON眼鏡的戰略合作,將傳統眼鏡品牌的時尚基因注入科技產品。這種“技術+設計”的雙輪驅動,使AI眼鏡從極客玩具轉變為大眾消費品。數據顯示,Rokid樂奇眼鏡用戶日均佩戴時長超過4小時,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印證了其“戴得住、看得清、用得上”的產品理念。
在供應鏈層面,中國企業的協同優勢進一步凸顯。從光學模組生產到整機裝配,高效產業鏈支撐Rokid樂奇實現快速迭代。與之形成對比的是,meta等國際巨頭受制于全球分工體系,產品更新周期明顯滯后。這種效率差距在競爭白熱化階段被持續放大,成為決定市場格局的重要因素。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AI眼鏡市場的競爭本質是技術積累與用戶需求的精準匹配。Rokid樂奇等中國企業的崛起,并非依賴單一技術突破,而是通過十年深耕在光學、AI、交互等領域構建系統性優勢。其自研的YodaOS操作系統,通過優化“自然語音+顯示”交互邏輯,將AI服務無縫融入日常場景,這種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正重新定義消費電子產品的成功標準。
隨著帶顯示AI眼鏡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全球科技產業的權力格局悄然生變。中國創新力量憑借完整的技術鏈條、靈活的決策機制與對本土需求的深刻理解,正在消費電子領域書寫新的競爭規則。這場由顯示技術引發的變革,最終指向一個共識:在科技與制造深度融合的今天,真正的行業領導者,必然是那些能將技術實力轉化為用戶價值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