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科技媒體Etnews最新報道,特斯拉與蘋果兩家科技巨頭正同步推進玻璃基板技術評估,旨在通過新型半導體材料提升AI算力與數據處理效率。消息人士透露,兩家公司近期分別與玻璃基板研發企業展開深度接觸,雖未達成正式合作協議,但已就技術路線圖與采購可行性進行多輪磋商。
行業專家指出,玻璃基板相較于傳統塑料PCB基板具有顯著優勢:其熱膨脹系數更低,可有效減少芯片封裝過程中的翹曲變形問題;表面平整度提升使電路線寬可縮小至微米級,為高密度集成創造條件。這些特性使其成為英特爾、AMD、三星等半導體廠商重點布局的下一代封裝材料,預計將推動芯片運算速度提升30%以上。
特斯拉的技術布局聚焦自動駕駛與機器人領域。其全自動駕駛(FSD)系統需處理海量實時路況數據,而新一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更要求毫秒級響應速度。業內人士分析,若采用玻璃基板重構芯片架構,可能使FSD芯片的算力密度提升40%,同時降低20%的功耗,這對實現L5級自動駕駛至關重要。
蘋果的AI戰略則呈現多維度布局。盡管其智能手機AI功能常遭詬病發展滯后,但供應鏈消息顯示,該公司正通過玻璃基板技術重構A系列芯片設計,計劃在iPhone 17系列中實現本地化大模型運行。更值得關注的是,蘋果已就數據中心服務器基板展開技術驗證,若采用玻璃材質,可使機架式服務器的運算密度提升25%,顯著降低AI訓練成本。
技術資料顯示,半導體翹曲問題長期制約芯片性能。傳統塑料基板在高溫制程中易產生0.5%-1%的形變率,導致焊點虛接、信號干擾等問題。而玻璃基板可將形變率控制在0.1%以內,特別適合7nm以下先進制程的封裝需求。三星電子近期公布的測試數據顯示,采用玻璃基板的3D封裝芯片,其互連密度較傳統方案提升5倍。
供應鏈動態顯示,蘋果高管團隊不僅考察了基板制造商,還深入調研了上游玻璃熔煉、精密加工等環節。特斯拉則更關注量產可行性,要求供應商在18個月內實現月產50萬片的生產能力。目前兩家公司均處于技術驗證階段,預計2026年前后將明確是否導入量產。
行業分析師認為,這場材料革命將重塑半導體競爭格局。玻璃基板的普及可能使芯片設計規則發生根本性改變,傳統PCB廠商面臨技術迭代壓力。而掌握玻璃基板核心專利的企業,有望在AI硬件市場中占據戰略制高點。這場由特斯拉與蘋果引領的技術探索,或將成為下一代電子產品的關鍵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