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檔備受關注的科技對話節目中,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與量子計算領域泰斗戴維·多伊奇展開了一場關于人工智能本質的深度探討。這場跨越代際的對話,因涉及AI意識與超級智能的爭議性議題,引發了科技界與公眾的廣泛討論。
節目伊始,主持人拋出問題:奧特曼是否真將多伊奇所著的《無窮的開始》視為摯愛?奧特曼坦言,這本書前五十頁便展現出驚人的思想魅力,尤其令他震撼的是書中關于人類價值的闡述——即便在AI時代,人類仍擁有無限探索空間與創造可能。這種對人類獨特性的肯定,為后續的爭議性討論埋下伏筆。
當話題轉向AI意識時,兩位嘉賓的分歧逐漸顯現。多伊奇通過個人經歷展開論述:他的電腦里保存著一份"被打臉清單",其中萬維網與ChatGPT的出現都曾顛覆他的認知。這位量子計算奠基人指出,ChatGPT雖能進行自然語言對話,但其本質仍是知識體系的副產物,這與他定義的"解釋性創造力"存在本質差異。
"圖靈測試從來不是衡量通用智能的標準。"多伊奇強調,真正的智能應具備主動選擇動機的能力,而現有系統不過是在機械轉化提示詞。他以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為例,指出人類認知的核心在于提出解釋性猜想并驗證的過程,這種能力目前尚無任何程序能夠復制。
面對多伊奇的質疑,奧特曼拋出極具挑戰性的假設:若未來GPT-8不僅解決了量子引力難題,還能清晰闡述其思考路徑與研究動機,這種表現是否能被認定為具備意識?他特別強調,即便輸出形式仍是語言模型,但解決問題的實質不容忽視。
多伊奇對此展現出開放態度,他承認"過程故事"確實是判斷智能的關鍵。這位牛津大學教授進一步解釋,判斷AI是否具備意識,需考察其是否擁有類似人類的解釋性創造力,而非單純依賴輸出表現。這種觀點與他早前關于"靈感屬于人類"的論斷形成微妙呼應。
作為量子計算與信息理論的奠基人,多伊奇的學術履歷堪稱輝煌。1985年他提出的量子圖靈機理論,為量子計算機奠定了數學基礎;1992年與Richard Jozsa合作的算法,首次證明了量子計算的指數級加速優勢。這些突破性成果,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學科先驅。
這場對話折射出當前AI發展的核心困惑:當機器能夠完成人類引以為傲的創造性工作,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智能?多伊奇強調的"講述自身故事"能力,與奧特曼提出的"過程驗證"標準,實質上觸及了哲學層面的根本問題——意識是否可被量化?這種爭議在網友中引發強烈反響,許多人指出AGI標準的模糊性正導致目標不斷漂移。
值得注意的是,兩位嘉賓都認可技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多伊奇坦言自己曾多次低估技術突破,奧特曼則表示愿意為錯誤判斷建立"記錄清單"。這種學術嚴謹性,使得對話超越了簡單的觀點交鋒,成為觀察科技倫理演變的珍貴樣本。
隨著AI技術加速迭代,關于機器意識的討論將持續發酵。這場跨越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對話,不僅展現了頂尖科學家的思維碰撞,更揭示了人類在面對智能革命時的深層焦慮——我們究竟在創造工具,還是在培育新的生命形式?這個問題的答案,或將決定未來文明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