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當“貼秋膘”的傳統習俗遇上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節奏,一場關于健康的新實踐正在悄然展開。與老一輩追求季節性“大補”不同,如今的年輕人更傾向于一種靈活、輕盈的養生方式——“輕養生”。它不強調刻意進補,而是將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時間中,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
這種轉變的背后,是年輕一代對健康生活的主動追求。他們不再被動接受長輩的經驗之談,而是根據自身需求,在通勤、辦公、居家等場景中,將養生行為與日常動作結合,形成一種“無處不在”的輕盈節奏。無論是用抹茶粉調制“抗氧化”飲品,還是在辦公桌上泡一壺枸杞、陳皮、水果搭配的養生茶,亦或是選擇便利店的紅豆薏米水、低卡“草系奶茶”,年輕人都在用個性化的方式踐行健康理念。
流行文化也為年輕人的養生實踐提供了靈感。例如,演員關曉彤帶火的“彩椒碗”因高顏值、低卡路的特點,吸引許多人嘗試自制明星同款健康餐。這種將健康與潮流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推動了“輕養生”的普及。
養生消費的場景也在不斷延伸。工位旁的艾草錘、家中的泡腳藥材包、便攜按摩儀、蒸汽眼罩等“輕養神器”,讓養生不再受時空限制。而無需花費的養生方式同樣受到歡迎,如通勤時做踮腳、轉動腰腹的小動作,利用智能手表提醒定時活動,或跟著社交平臺上的“八段錦”視頻練習。這些看似零散的行為,正勾勒出當代年輕人獨特的生活樣貌。
然而,當“輕養生”與商業消費深度交織,一場圍繞“健康焦慮”的商業敘事也隨之展開。久坐、熬夜、高壓的生活狀態讓年輕人普遍面臨亞健康問題,肩頸僵硬、睡眠不穩、精力不濟成為常態。商家敏銳捕捉到這一需求,推出“低成本、易堅持”的養生產品,并通過營銷放大健康焦慮,推動年輕人擁抱“輕養生消費”。
瓶裝水市場的變化最能體現這一趨勢。2022年,“一整根”人參水的爆紅拉開了中式養生水賽道的競爭。盡管其人參年份低于5年、成本低廉,卻以近20元的高價熱銷。此后,紅豆薏米水、紅棗枸杞水、蘋果黃芪水等“功能水”紛紛涌現,通過概念包裝傳遞“邊喝邊補”的意識。這類產品往往通過精巧的營銷賦予“養生屬性”,從而支撐其溢價。
家用養生產品同樣受到資本熱捧。以泡腳包為例,其常以“祛濕驅寒”“安神養顏”為賣點,定價多在10多元(30包),貼合年輕人“花小錢辦大事”的心理。然而,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的抽檢結果顯示,60款熱銷泡腳包中僅2款完全合格,其余普遍存在偽劣原料替換、藥材霉變、有效成分不足等問題。
保健品與健康儀器的消費也在增長。據天貓健康報告,18-29歲的年輕人是褪黑素最大的消費群體,占比超過1/3;05后尿酸儀消費增速達40%,第一批00后增速達8.6%。很多人并非必需,而是為“買個安心”而持續下單。健康似乎正在成為一種可被采購的“幻覺”,而真正的健康始終根植于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持續運動等樸素的生活常識。
這種對掌控的渴望也蔓延至精神健康領域。涂色書、解壓捏捏樂、推牌啪啪幣等小物件持續走紅,因為它們本質上是年輕人自己選擇的“情緒開關”。涂色時的專注能隔絕外界喧囂,捏捏樂的反復按壓可釋放內心焦躁。它們與“輕養生”同屬一種邏輯,都是以微小行為重建秩序,完成一次“情緒重啟”。
當代年輕人的養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中間態”,徘徊在“自律”與“放縱”之間。他們比純粹的放縱多一份清醒,又比嚴格的自律多一份寬容。開著護眼模式熬夜,選擇“少糖”“去冰”的奶茶,一邊消耗一邊補償。這種看似“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養生方式,真實反映了他們的邏輯:“健不健康不重要,至少心里安慰滿滿”。
在“卷不動又躺不平”的現實里,年輕人通過一杯養生茶、一次泡腳、一個解壓玩具,實現了自己的“微小掌控”。這種在有限條件下依然堅持“照顧自己”的意愿,本身即是一種清醒的生存智慧。或許,最重要的從來不是做了什么,而是在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主動選擇”的姿態,選擇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安頓身心,選擇不被“完美養生”的標準綁架,選擇在“盡力而為”和“接納不完美”之間找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