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新一代iPhone上引入了一項名為“Plateau”的設計,直譯為“高原”,國內官方將其命名為“擴展平臺”。這一設計出現在iPhone 17 Pro和iPhone Air的背面,包含相機Deco在內的長條狀突起部分。這項設計不僅改變了外觀,更反映了iPhone內部結構的深度調整。
每年的iPhone拆解都是科技愛好者關注的焦點,而今年的拆解意義尤為特殊。據爆料,明年的折疊屏iPhone和后年的iPhone 20周年紀念款,都將從今年的新機中汲取設計靈感,尤其是iPhone Air這款機型,被視為蘋果未來的“試驗田”。
iPhone Air以輕薄為核心賣點,其設計挑戰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機身內塞入大容量電池。為此,蘋果采用了“高原”設計,壓縮主板面積,為電池騰出更多空間。iFixit的CT圖顯示,iPhone Air內部近60%的空間被電池占據,這一比例遠超以往機型。
在結構上,iPhone Air徹底放棄了從iPhone 4開始沿用的縱向主板設計,轉而采用橫向排布的主板,并借鑒了Android陣營的三段式排布方案,即主板、電池、馬達麥克風由上而下排列。這種設計在三星Galaxy S25 Edge等超薄旗艦機型中也有體現。
iPhone Air的電池額定容量為3149mAh,能量為12.26Wh,采用不規則形狀設計,以充分利用內部空間。有趣的是,這款電池與蘋果為iPhone Air推出的MagSafe外置電池在規格上完全一致,這或許與歐盟即將實施的手機可更換電池法規有關。
在拆解過程中,蘋果使用了電壓敏感膠水,通過專用工具通電后,電池可相對輕松地取下。這一設計對于電池損耗速度較快的超薄手機來說尤為重要。iFixit對iPhone Air的可維修性給出了較高評價,認為其拆卸難度遠低于多年前的蘋果產品。
為了在5.6毫米的機身內塞入大量元器件,蘋果采用了定制方案。例如,USB-C接口模塊采用鈦合金3D打印技術,不僅更輕薄,強度也更高,同時節省了原料。“高原”部分的元件設計也極為緊湊,攝像頭模組采用多邊形設計,揚聲器貼合“高原”圓邊,其他組件則多為“L”字形或“凸”字形。
iPhone Air的主板采用雙側疊板設計,但實際堆疊部分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面積為單層設計。拆開雙層主板后,可見全新的蘋果自研C1X基帶和N1無線芯片,電源管理模塊也被封裝成小顆粒。這種設計雖然增加了維修難度,但顯著壓縮了組件占地。
關于iPhone Air的機身強度,實測顯示其超薄機身和鈦合金框架足以避免重蹈iPhone 6系列“彎曲門”的覆轍。在雙手緊握硬掰的情況下,iPhone Air無法被折斷;在起重機壓力下,手機在承受171磅重量時發出斷裂聲,到215磅時屏幕才徹底開裂。由于主板集中在機身上部,機身中部折彎時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只要電池未被刺穿、內部走線未斷,手機仍可正常使用。
iPhone Air的工程學探索體現在全新的機身空間排布方案和大量定制組件上,同時保持了蘋果內部電路的優雅。這款機型被視為蘋果未來輕薄化、折疊化設計的鋪路石。與去年采用一次性膠水的超薄iPad Pro相比,iPhone Air的元件堅持模塊化設計,保證了可維修性,iFixit給出了7分的高評價。
與iPhone Air的輕薄化探索不同,iPhone 17 Pro首次采用一體成型工藝,手感和觀感優秀,但用戶發現新機背部易出現劃痕。這一問題主要出現在相機模組突起邊緣,由于缺乏圓滑過渡,陽極氧化涂層容易被刮掉,露出鋁金屬表層,留下無法恢復的劃痕。機身其他平坦部分的劃痕雖不明顯,但依然存在。
iPhone 17 Pro的相機模組邊緣設計過于鋒利,導致陽極氧化涂層無法很好貼合邊角,從而更加脆弱。這可以說是陽極氧化工藝的通病,但蘋果仍選擇了目前的鋒利設計。為了避免劃痕,用戶只能選擇戴保護殼,但戴殼過程中如果用力角度不對或夾雜塵土,也可能帶來劃痕。
與中看不中用的機身外殼相比,iPhone 17 Pro的內部構造更圍繞使用體驗。與iPhone Air類似,iPhone 17 Pro也采用“三段式排布”,主板集中在上方更大的“高原”地帶。雖然電池容量比上一代提升406mAh,但電池面積并未明顯增大,更多是由于能量密度的進一步提升。
由于換用一體式機身,iPhone 17 Pro需要從屏幕打開。拆下屏幕后,可見一塊巨大的散熱片,幾乎覆蓋整臺手機。散熱片覆膜下是全新配備的VC均熱板,Pro Max版本的面積約為2200平方毫米,Pro版本約為2000平方毫米。雖然與Android陣營的4000平方毫米VC均熱板相比略顯遜色,但蘋果采用了激光焊接工藝,導熱效果更好。
iPhone 17 Pro的屏幕組件背面也貼有散熱片,處理器散發的熱量會通過VC均熱板快速分攤到整塊鋁合金散熱片,部分熱量也會傳導到屏幕部分。整塊鋁合金散熱片厚度約0.3毫米,或許是iPhone 17 Pro系列變厚0.5毫米的主要原因。
除了屏幕和散熱片,主板正反兩面、后殼、MagSafe線圈都覆蓋了散熱膜,足見蘋果對散熱能力的重視。iPhone 17系列全新的前攝傳感器也終于露出真面目,實際為八邊形底,是平衡實用性和成本的方案。
與iPhone Air不同,iPhone 17 Pro上的“高原”設計并未帶來更輕薄的機身,蘋果更多考慮散熱。主板集成在機身上方,避免用戶摸到發熱,也能更好利用VC均熱板的特性。天線圍繞“高原”排布,不僅美觀,也能避免用戶握持手機的影響。
雖然iPhone 17 Pro的內部電路設計顯得略有點雜亂,少了以往的蘋果味,但用戶是看不到的。由于比往年更明顯的堆料傾向,今年的iPhone產品力爆棚,性價比高得不像蘋果,因此被戲稱典型的“安卓iPhone”。
沒想到體現“安卓思維”的不止參數和配置,拆開iPhone 17 Pro和iPhone Air,這個在iPhone上略顯陌生的三段式設計,其實早已是國產品牌沿用了好多年的模版。蘋果高管表示,“高原”原本是為了壓縮iPhone Air機身的設計,而這種更極致利用機身空間的方式,也能遷移到iPhone 17 Pro上。
因為本質上,智能手機的發揮離不開機身的限制,Air的探索就是為了榨取每一絲空間實現高性能,相關技術落到空間更寬裕的Pro身上,自然也能讓iPhone 17 Pro擠出比過往迭代更大的牙膏。這個更高集成度的高原設計,讓Air夠Air,讓Pro更Pro。
這也不僅僅只是一種產品工程學思路上的變更,背后離不開這幾年技術的進步:小型元件高度集成化和定制化,以及諸如A19 Pro、N1、C1X這些自研的Apple Silicon的加入和優化。
確實很多網友表示iPhone 17 Pro一大片突出的“高原”很丑,不如以往的方形Deco更具美感,但這也側面說明了蘋果開始轉變做iPhone的思路:用戶實際體驗的優先度,已經超越了外觀設計。
未來,我們也能見到“高原”出現在越來越多的iPhone上。對于iPhone Pro和iPhone標準版這樣的常規機型,也能在電池容量得到擴張的前提下,做到瘦身和散熱的增強,實現手感、參數的雙贏,這也是大部分用戶樂于見到的提升。而在明年的折疊iPhone上,蘋果若要把鉸鏈和雙攝都塞進更薄的機身,同時還要配備一塊大電池,想必也離不開那塊巨大的“高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