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動消費市場正經歷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變革。表面上看,露營、越野跑等新興運動項目輪番掀起消費熱潮,但實際數據顯示,市場總量持續擴容的同時,消費行為已形成明顯的分化格局——大眾群體追逐性價比與即時滿足,而精英人群則將運動裝備視為生活方式的外延,更注重品牌對自我認知的理解與回應。

這種分化在消費數據中尤為顯著。2023年運動市場整體規模突破1.5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2.8萬億元,其中戶外運動線上消費超3000億元,參與人次超2億。但規模擴張并未帶來普惠紅利,部分國際品牌因缺乏持續消費動能收縮門店,而國產品牌則通過99元“全套裝備”在直播平臺掀起銷量熱潮。市場正從“流量爭奪”轉向“價值深耕”,品牌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已變為:如何真正進入目標人群的生活場景?
迪桑特的選擇為行業提供了差異化樣本。這個擁有90年歷史的品牌未參與流量狂歡,而是通過“場景扎根”策略構建長期信任。其門店布局精準鎖定城市高凈值人群動線——成都太古里、深圳萬象天地、上海新天地等核心商圈的選址,并非追求客流量最大化,而是與目標群體的家庭休閑、朋友聚會等日常軌跡高度重合。這種“剛好在場”的邏輯,使門店成為生活方式鏈條中的自然節點。
產品策略同樣體現精準定位。從滑雪、鐵人三項、高爾夫三大專業場景切入,迪桑特逐步延伸至通勤、跑步等日常場景,形成“專業-生活”的場景閉環。其兒童產品線摒棄童趣化設計,轉而提供與成人線一致的專業裝備,精準對接精英家庭的運動需求。這種“不取悅所有人,只服務懂自己的人”的策略,在市場分化中構筑了清晰的競爭邊界。

更深層的信任構建體現在運動旅程的全程陪伴。迪桑特通過“行動家俱樂部”在全國核心城市開展訓練營、預熱課程,將品牌活動轉化為與用戶共處的旅程。賽事合作層面,品牌先后成為自由式滑雪世界杯、別克LPGA錦標賽、IRONMAN 70.3上海站等頂級賽事的官方合作伙伴,同時為中國國家單板滑雪、高山滑雪、鐵人三項隊提供專業裝備。這種“與國家隊共用”的場景,成為專業度最直接的背書。
雪場戰略合作則將品牌嵌入用戶的度假路徑。北大湖、長白山、可可托海等國內頂級雪場的店鋪布局,配合國際雪聯世界杯云頂站的賽事贊助,使品牌貫穿用戶從裝備選擇到賽場體驗的全過程。零售終端的D-Mover’s Care Center提供裝備洗護、溫度匹配指導等細節服務,進一步強化“被照顧”的體驗——對精英人群而言,這種完整感比單品功能更重要。
支撐長期信任的是品牌在研發、供應鏈與工藝上的深厚積累。從專業版型到面料創新,再到全球供應鏈協同,迪桑特用技術細節構建起底層支撐結構。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模式,使其品牌經營不依賴短期聲量,而是通過場景疊加成為目標人群生活計劃中的默認選項。當其他品牌在流量漩渦中掙扎時,迪桑特已用90年歷史證明:在消費分層時代,持續在場與深度理解,才是最難被復制的競爭壁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