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重慶研究院與陜西同塵和光低溫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青鷂-10”氫動力多旋翼無人機,近日成功完成液氫能源系統首次飛行測試。此次試飛實現了國內多旋翼無人機持續飛行時長超3.5小時的突破,標志著我國在低溫氫能航空動力領域取得關鍵進展。
據技術團隊介紹,該無人機搭載同塵和光自主研發的12L液氫儲供系統,采用高效加注技術構建了完整的液氫存儲-釋放鏈條。哈工大重慶研究院則負責動力系統集成與飛行控制優化,通過雙方技術協同,解決了多旋翼構型下液氫燃料穩定供應的工程難題。試飛數據顯示,無人機在完成標準飛行動作過程中,燃料電池輸出功率波動小于2%,飛控系統響應延遲低于50毫秒。
測試結果顯示,無人機在滿載液氫狀態下連續飛行3.5小時后,燃料剩余量仍達42%。按當前能耗水平推算,其理論最大航時可達7-8小時,航程超過300公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機型在-30℃至45℃極端溫度條件下均能保持穩定運行,并在海拔4000米高度完成飛行測試,環境適應性顯著優于傳統鋰電驅動設備。
與同級別鋰電旋翼無人機相比,“青鷂-10”續航能力提升200%,達到2.5小時。其垂直起降特性保留了旋翼機的懸停優勢,同時通過氫燃料電池的高能量密度特性,實現了與固定翼無人機相當的航程指標。這種復合性能使其在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需要長時滯空與復雜地形作業的場景中具有獨特優勢。
研發團隊透露,該機型已于今年6月在南方電網輸電線路巡檢中完成實戰驗證。在連續72小時的野外作業中,無人機累計飛行里程達1200公里,成功識別線路缺陷47處,驗證了其在實際工程環境中的可靠性。目前項目組正開展液氫加注站標準化建設研究,計劃年內建成首個移動式低溫加氫示范站。
此次技術突破為氫能航空裝備商業化鋪平了道路。相比傳統鋰電方案,液氫動力系統能量密度提升3倍以上,且充注時間縮短至15分鐘內。隨著低溫儲氫材料和輕量化氣瓶技術的持續突破,氫動力無人機有望在物流運輸、邊境巡邏等領域形成規模化應用。











